地方文献

北部湾珍珠资源开发利用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环北部湾沿岸珍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作者: 廖国一,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一、环北部湾沿岸珍珠资源的开发利用
  环北部湾沿岸出产的珍珠,又称南珠①。它凝重结实,浑圆莹润,光泽绮丽,自然形态优美。尤其是南珠表面具有的神秘的隐约可见的晕彩珠光,更显出其清新高雅、神韵异常。因此,南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就是名贵的装饰品和贡品,是沿海珠民赖以为生的经济来源。同时,人们也发现了南珠的药用、美容和保健等功能,使古老南珠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1.作为古代贵重装饰品和贡品的珍珠
  珍珠是由一薄层一薄层的矿物文石堆成的,光在透过这些薄层时会使珍珠表面产生一种美丽的珍珠光泽,它基本上是白色的,但隐约闪烁着彩虹一样的光泽,非常受人喜爱,因此它自古以来就成为贵重的装饰品和贡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把珍珠当作贵重装饰品的国家之一,相传在黄帝时候就已发现产珍珠的黑蚌,珍珠在当时就已被列为贡品。《晏子春秋》记载:“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管子》日“珠者,阴之阳也”。《楚辞·涉江》也云:“被明月兮佩宝璐”,明月便是珍珠,屈原把珍珠作为象征高贵的品德和才能的饰物。西汉司马迁《史记·龟策传》也称“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以上记载,说明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和利用珍珠了,当时珍珠主要被作为首饰使用。
   商周时期,环北部湾沿岸出产的珍珠被作为岭南的贡品进贡中原王朝。
  《逸周书·王会解》载:“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这里的“珠玑”,即泛指珍珠,主要来源于环北部湾沿岸地区。
  自秦汉以后,历代皇帝均派遣宫廷官员到合浦一带监守珠池,开采珍珠,进贡宫廷。东汉时合浦郡珍珠业逐渐兴盛,据《汉书·孟尝传》记载,当地合浦郡地方官为了向民间搜刮珍珠,强迫珠民连年滥采,以致珍珠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故有“珠遂徙于交趾郡界”之说。汉顺帝时,孟尝任合浦郡太守,改革前弊,对合浦珍珠资源采取了保护措施。因此,合浦珍珠得到了繁衍,所以有“合浦珠还”的传说。到了唐代,南珠仍是重要的贡品。由于采捞过度,再次使南珠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中说:“合浦县内珠池,天宝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二十年间阙于进奉;今年-fl十五日,珠还旧浦。”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载:“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贡,自监珠户人池,采以充贡。”唐代廉州,即今合浦县、浦北县一带,包括今北海市④,这一带地区是唐代进贡珍珠的主要地区。一除此之外,位于今海南岛东北部的崖州珠崖郡也把珍珠作为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载:“崖州朱崖郡下,土贡:金、银、珠、玳瑁、高良姜”,明确记载珠崖郡出产的珍珠成为贡品。北宋时期,环北部湾沿岸珍珠进贡数量比较巨大,反映了当时宫廷对珍珠的需求量很大。如《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五》载“太平兴国二年贡珠百斤。七年贡五十斤,径寸者三。八年贡千六百一十斤,皆珠场所采。”南宋时期,统治者由于忙于与元朝军队的战争,无暇顾及采珠,因此进贡珍珠也停止了下来。《宋史·高宗纪》载:“罢廉州贡珠,纵蛋丁自便。”自此之后,未见宋朝廉州一带有进贡珍珠的文献记录。
  元代环北部湾沿岸的珍珠已大为减少。因此大德元年(1297)元朝政府将采珠地区从廉州扩大到广州、东莞、大步海及惠州等地④。但此时进贡珍珠的数量已较宋代少,且文献记载也不多。明朝是环北部湾沿岸地区历史上珍珠采捞最盛的时期,其进贡珍珠的数量居历朝之首。自洪武二十九年(1396)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皇帝下诏采珠共20多次⑤。据《明史·食货志》的统计,弘治十二年(1499)一役获珠最多,计二万八千两,花费了一万多两银子,这也是合浦地区历史上进贡珍珠最高的数量。也说明当时对珍珠的滥采,因此清代以后环北部湾沿岸的珍珠资源已经寥寥无几,难以采捞和进贡了。
  清代环北部湾沿岸的珍珠采捞业已日趋衰落,进贡珍珠也日少。自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51年间,第一次下诏采珠,因所得珍珠太少,次年罢采。乾隆十七年(1752)试采一次,自八月中旬至十月底,用银一千六百余两,采捞的珍珠仅三两多,重一分的仅有三四颗。乾隆十九年(1754),用了五千多两的银子,得珠共二两五钱,重七八厘的三四颗,重一分的仅有一颗⑥。清人李调元在《粤西杂录》中说:“南珠出合浦白龙,历为贡品。”这种情况当是反映清朝乾隆以前的情况,而经历唐、宋、元、明几朝数百年的滥采之后,珍珠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环北部湾沿岸进贡的珍珠数量越来越少,至清朝中晚期则停止了珍珠的进贡。

2.用于商业贸易的珍珠和古代的“珠市”
  珍珠是一种比较美丽而稀少、具有观赏价值的宝物,因此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自汉代起就成为商人们用于交换的重要对象。西汉时期,今环北部湾沿岸一带的土著民族乌浒人,以采珠为业,并已将珍珠用于商业交易。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四引西汉杨孚《异物志》载:“乌浒,南蛮之别名……射翠取毛,割蚌求珠为业。”翠鸟之毛和蚌之珠,都必须通过商业交易换取粮食,才能使其成为维持乌浒人生活的重要来源。《汉书·地理志》载:“粤地……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汉代“珠玑”即珍珠④,它与犀、象、玳瑁等一起,成为中原商人前往交易致富的重要来源。《盐铁论·力耕第二》载:“珠玑、犀、象出于桂林,此距汉万有余里。……一揖而中万锤之粟也”。这里的“桂林”,是秦汉时候的郡名,其地域是包括环北部湾沿岸在内的桂东南及广东西南部、桂中等地⑧。“揖”同“挹”,“一揖”即一捧东西。“锤”是秦汉时候的量器名,合六十四斗。“一揖而中万锤之粟也”说明珍珠价值十分珍贵。环北部湾沿岸出产的珍珠一捧,运到京城,能值几万担粮食,其价值之奇贵可想而知了。而有些采珠之户,往往暴发成为巨富之家。《汉书·王章传》载:“成帝时,王章死,妻子皆徙合浦。王商辅日:‘还章妻,子故乡,其家属皆采珠,致产数百万’。”东汉时候,合浦郡的珍珠买卖已经很盛。《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尝(盂尝——本文作者注)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常通商贩,贸籴粮食。”《晋书·陶璜传》载:“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上述记载孟尝、陶璜二人事迹的两书说合浦不产稻谷,可能是环北部湾沿岸一些地区的情形,那里的居民主要以采珠为业,把采得的珍珠用以在市场上交换当地缺乏的粮食。由于珍珠买卖活动越来越频繁,故自南北朝时期起,合浦形成了“珠市”。南朝梁任防《述异记》云:“越俗以珠为宝,合浦有珠市”。珠市即珍珠买卖交易的场所。唐朝时候,也允许珍珠的自由买卖,项斯在《蛮家诗》中就有“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的说法。但因文献记载有限,当时的珍珠买卖的详细情况,我们却无法了解了。
  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宝货门》中载:“合浦产珠之地,名日断望池……蛋家不善为价,冒死得之,尽为黠民以升酒斗粟,一易数两。既入其手,即分为品等铢两而卖人城中。又经数手乃至都下,其价递相倍蓰,至于不赀。”宋代,合浦珠民所产的珍珠被外来奸商以低廉的价格购走,并将这些珍珠划分等级而高价卖入城中。几经转手之后,价格不断上涨,到了都城开封时,其价格翻了几番,连富豪人家也购不起了,可见当时合浦珠市招徕客商之远。时清时期,廉州珠市是广东四大特产市集之一。每当采珠时节,“珠人”出售珍珠,兼以珠肉饷客。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采珠词》云:廉州“珠市西头近接城,客餐珠肉当琼英。廉州个个珠媚娘,只为珠池水色清。”广州在当时也是合浦珍珠的主要销售市场,据说合浦“数万金珠,至五羊之市,一夕而售”⑨。清代珍珠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由于其产量有限,以致成为走俏的商品。《广东新语》卷十五云:“盗珠之人一,而买珠之人干百。产珠之池一隅,而用珠之国极于东西南朔。富者以多珠为荣,贫者以无珠为耻。至有金子不如珠子之语。此风俗之所以日偷也”。
  古代出于商品交易的需要,珠民和珠商很早就已能对珍珠进行等级的划分了。宋朝李石《续博物志》卷十引南朝时候沈怀远《南越志》载:“将珠分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为大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踏珠,踏珠之次为走珠,走珠之次为滑珠,滑珠之次为磊螺珠,磊螺珠之次为官雨珠,官雨珠之次为税珠,税珠之次为葱珠。”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对珍珠品级的划分也比较具体。《天工开物·珠玉》载:“凡中国珠必产雷、廉二池。……自五分至一寸五分经(径一本文作者注)者为大品。小平似覆釜,一边光彩微似镀金者,此名踏珠,其值一颗千金矣。古来‘明月’、‘夜光’,即此便是。白昼晴明,檐下看有光一线闪烁不定,‘夜光’乃其美号,非真有昏夜放光之珠也。次则走珠,置平底盘中,圆转无定歇,价亦与踏珠相仿,化者之身受含一粒则不复朽坏,故帝王之家重价购此。次则滑珠,色光而形不甚圆。次则螺蚵珠,次官雨珠,次税珠,次葱符珠。幼珠如梁粟,常珠如豌豆。稗而碎者日玑。自夜光至于碎玑,譬均一人身而王公至于氓隶也”。宋应星沿用了南朝沈怀远《南越志》的珍珠分类法,把珍珠按质量分成踏珠、走珠、滑珠、螺蚵珠、官雨珠、税珠、葱符珠等。但这段记载中“自夜光至于碎玑”两句,作者把珍珠质量的高低,比做封建社会从王公到奴隶各个等级,表现了其阶级的局限性和封建等级观念。到了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五中说:“珠身以圆白莹细无丝络者为精珠,半明半暗者为褪光珠,次肉珠,次糙珠、药珠。大而稍扁者日踏珠,所谓南海之明哨也。其日走珠、滑珠、螺硒珠、官雨珠、税珠、葱符珠、稗珠,古有此名,今莫能辨。但以精珠龙睛粉白,重一分者银六倒,二分者四十倒,肉珠二分重者四倒,合八百颗而成一两者日八百子,则十倒;合千颗而成一两者日正千,八倒。其重七分者为珍,八分者为宝,故日七珍八宝,其价则莫可定云。”一般来说,评价珍珠的标准,以“光、重、圆、大”四字为标准。光泽是越亮越好,有半透明感为上,珠身越老,白光度越大,称为“有晶”,有晶之珠价格最贵。世称“夜光珠”即属此类。珠质越重越好,质松而轻者为次,中空易碎者为下,珠形越圆的越珍贵。有精圆,又称走盘珠;本庄圆,又称饱样;椭圆,又称枣样。其次有梨形珠、蛋形珠、泪形珠、扣形珠、次级珠、半珠、六分珠、子珠、尘珠、半形珠等。其中以走盘珠最为珍贵,价格最高,适合做首饰@。珠颗大小以直径长短而言,古以“径寸明珠”为无价之珍。其重量与直径有关,重者大,轻者小,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五中有“七珍八宝”之说。“七珍”即七分(约2.3克)以上为“珍”,“八宝”即八分(约2.6克)以上的为“宝”。超过八分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3.珍珠和珠贝母的药用
  珍珠除了作为装饰品和财富的象征外,又是名贵的中药。珍珠的药用价值在我国2000多年前就被人们发现、利用,享有“康寿之石”的美称。现代药物学研究证实,珍珠的成份含碳酸钙、氧化钙、磷酸钙、硫酸钙以及镁、锰、碘、磷、锶、钾等多种元素和十几种氨基酸⑩。因此珍珠及珍珠母可治疗多种疾病,兼有美容驻颜之功用。两汉三国的《名医列录》、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历代医著对珍珠的药用疗效都有明确的记载。其中尤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珍珠药用功效的记载最为详细。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部》卷四十六云珍珠“成,甘,寒,无毒”,具有“镇心;点目,去肤翳障膜;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绵裹塞耳,主聋;磨翳坠痰;除面肝止泄;合知母,疗烦热消渴;合左缠根,治/J~JL麸豆疮入眼;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主难产,下死胎胞衣”等功效。珍珠在古代中医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镇心定惊、清肝除翳、解毒敛疮方面的功效更是显而易见的。在近现代,环北部湾沿岸地区居民常以珍珠治瘟病、眼病及精神病。在合浦、北海一带产珠地区,婴儿初生常给以珍珠粉一分内眼,以解胎毒及热气,与其他地区给以黄莲、甘草水的作用相同而功效独胜。清末民初有瘾鸦片烟者,以珍珠粉拌烟炮而吹,解烟毒最妙。驰名世界的苏州雷允上虔修六神丸,以珍珠为主要原料∞。北海一带,当地居民孕妇服珍珠末少许,可使胎儿皮肤柔净而少疮疥;红眼病,用天然珍珠粉放入眼中搓揉,日三次,无任何异物不适感,反而感到十分舒服,红肿很快消退;夏秋之间,不论大人小孩的热斑疮疖,用埋藏地下多年的珠贝壳(即珠贝母)研粉扑搽可愈,又用作疮疡外用药的填充剂。在珠贝壳层中,在夏秋雷雨郁蒸季节,长出~种菌类植物,状如木耳而小,名叫“珍珠耳”,采集晒干,呈淡黄褐色而半透明,是上等的食疗佳品:煮汤或桂圆冰糖同煮,细滑可口,性味甘凉,无毒,入心肝二经.有滋肝潜阳凉血作用.最宜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和热眼红眼、小儿疮疥等症。
  近年来,环北部湾沿岸北海、合浦、防城港、钦州、徐闻等市县继承传统,用珍珠制成的中成药有许多种,如六神丸、镇惊丸、珍珠末、珍珠层粉胶囊、珍珠液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海市珍珠总公司海洋生物制药厂生产的珍珠层粉、珍珠末、珍珠明日滴眼液、复方珍珠口服液、珍珠壮骨冲剂、珍珠含片等药物,具有清热益阴、定惊安神、平肝潜阳的功效。还有北海市珍珠总公司珍珠护肤品厂生产的珍珠活肤洗面乳、珍珠活肤嫩白霜、维生素E珍珠霜、珍珠儿童润肤霜、珍珠收缩水等多种产品。由于珍珠中含有微量元素和珍珠角质蛋白的水解物,所以这些珍珠产品可直接被人体皮肤细胞吸收,从而增强表皮细胞的活力,促进新陈代谢,起到养颜除斑、防止衰老的功效。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珍珠将越来越在人们生活中占据强有力的地位。 4.现代珍珠饰品的开发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全国各地旅游城市,珍珠饰品及其仿品逐渐流行起来,并从低档珍珠饰品向优质高档珍珠饰品发展。其中以北海、钦州、防城港、湛江等地为中国主要的珍珠饰品加工地。国际市场上产于欧洲、印度洋等地的西珠光泽强,却质轻易碎,有“玻璃珠”之称;产于日本等地的东珠色泽略黯淡,但质地较硬。环北部湾沿岸出产的南珠则集东西珠两者之大成,颗粒凝重结实,晶莹润泽,浑圆洁白,色泽多年不褪,质量经久不变。因此,用南珠制成的项链、手链、戒指、头饰、胸花、耳坠、发夹、领带夹等名贵装饰品,玲珑可爱,新颖别致,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由于天然珍珠十分稀少且价格昂贵,所以高质量的人工养殖珍珠逐渐成为天然珍珠的替代品。质量比较高的人工养殖珍珠,拥有天然珍珠所具有的颜色、光泽、质地和其它的外在特征,尤其是养殖珍珠具有各式各样独特的外形,这对于已经觉得球形太平常、式样也陈旧的年轻人来说,更有吸引力。例如设计者们利用珍珠是豪华而又昂贵的宝石美誉的传统,以新颖的设计方案,利用养殖珍珠编织成丝带作为领巾,用养殖珍珠珠串作链子成为宝石垂饰,或在其他宝石中作为重点点缀,深受旅游者的喜受。厂家还利用养殖珍珠设计制造出独特而优雅的男士珠宝饰物,如领带和袖口上的珠饰,受到人们的青睐。
  用珠贝壳制成图案,镶嵌在红木、黄花梨和酸枝木家具上,是明清以来合浦、钦州、湛江、徐闻、海12I和越南等地的传统家具和工艺品。主要品种有柜、床、桌、椅、屏风、几案、首饰箱、梳妆盒等,其表面由珠贝壳镶嵌而成的花鸟、人物、博古等图案、光彩耀目,精美绝伦,显得富丽堂皇,是过去大户人家室内常见的摆设,也是现今古董收藏家的抢手货。解放后,北海市工艺美术厂生产的贝雕画、贝雕电子钟、贝雕屏风、立体贝雕等也是名贵的珠贝壳工艺品。当年该厂还用贝壳制造毛主席像章5.55万个,现在也成为收藏家竞相收藏的品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北海市逐渐成为环北部湾沿岸珍珠产品的销售中心。在该市中心商业区云南北路、茶亭路等地开设了数百家专营公司和销售店,“游银滩,食海鲜,买珍珠”已成为北海旅游的特色项目,珍珠产品已成为北海的一大支柱产业,其产品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昆明、重庆等地很受欢迎,并远销香港、新加坡、柬埔寨、日本、美国@。1993年,北海创建了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国珍珠城,才建成几年的珍珠城生意日渐兴隆,是我国最大的海水珍珠交易集散中心,对发展南珠产业、树立南珠品牌、弘扬南珠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南珠饰品和贝雕,尤其是南珠饰品,反映了环北部湾沿岸的地方文化特点,是利用本地出产的珍珠和珠贝壳制作而成的商品,是环北部沿岸旅游购物品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销量最好的商品,也是最受旅游者喜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二、环北部湾沿岸珍珠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珍珠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其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环北部湾沿岸对珍珠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珍珠养殖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南珠”也成为北海、钦州、防城港、雷州等地著名的旅游商品。与此同时,与南珠有关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却日益成为严重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要重视“南珠”品牌的研究、宣传和保护,促进南珠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南珠因质量优良而闻名于世,在世界上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传统美誉,其中合浦县和北海市是南珠的故乡。南珠独特的色彩和神奇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脍炙人口的《珠还合浦》的民间传说,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南珠”这一品牌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加大研究和宣传的力度,扩大“南珠”品牌的影响力。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做好南珠的宣传工作,扩大南珠的知名度,北海市举办了多次的国际珍珠节。珍珠节以珍珠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加快发展、扩大开放为宗旨,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1、现场采珠表演,宾客当场选购原珠;2、珍珠产品展销,物资商品交流,经济开发洽谈等;3、旅游活动,组织宾客参观北海银滩、星岛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口红树林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山口大士阁、涠洲岛和斜阳岛风景区等;4、以弘扬珠乡文化为主题,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国际珍珠节的开展,激发了人们的自豪感,弘扬了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合浦县以南珠为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音乐、曲艺、书法、摄影等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合浦县委和县政府与广西电影制片厂电视部合作,拍摄了一部《合浦南珠》的专题录像片。《北海日报》社也搞了“南珠风采”、“心系珍珠节”的征文活动。北海市珍珠总公司的南珠宫,则以展览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了南珠悠久的历史。此外,北海市委和市政府还成功举办了“北海国际珍珠书法大展”,出版了《沿海墨缘画集》,并于1995年精选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外书法艺术家的墨宝240多幅,兴建了“南珠碑林”。上述这些活动,都是以文化艺术为载体,宣传了南珠的文化,表现了南珠风物,赞扬了养珠人的精神风貌,提高了“南珠”品牌的知名度。
  我们认为,政府应进一步组织力量研究南珠及其文化,继续重视宣传工作。除了继续举办“珍珠节”之外,要全方位、多媒体宣传“南珠”的品牌,充分利用电视、光碟、电影、报刊、地图、网络、展览等媒介,使“南珠”品牌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还应十分重视“南珠”品牌的保护问题。目前南珠存在着珠层薄、颗粒小、质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南珠的声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初期,环北部湾沿岸养殖珍珠多数直径在7~9mm,珠层厚度500um,珠质细腻、晶莹,光泽绚丽多彩,质量胜于日本珍珠;而且含核率高,每插1万个育珠贝,一般可采珍珠15市斤以上,最高达到26市斤。而近年来所产珍珠直径达7mm者已属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在6mm左右,而且珠层极薄,一般不足200um,单产极低,每插1万只贝收珠不足2市斤,最低不足1市斤。这种情况已使南珠因质量不佳已经四次被取消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珍珠节的参展资格。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珍珠养殖的科学管理,改进简陋、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殖珠不能急于求成,以致影响珠质,破坏南珠的声誉。同时,可颁布相应的法令,建立高水准的珍珠质量的技术检查制度和机构,杜绝质量欠佳的珍珠上市。

2.与“南珠”品牌相关的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应重视对它们的保护
  在北海、合浦等环北部湾沿岸地区,有不少与“南珠”品牌相关的古迹与古建筑,其中一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南珠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需要我们进行保护。这些古迹与古建筑主要有珍珠城遗址、还珠亭与海角亭、大士阁等。
  珍珠城遗址位于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紧靠北部湾的白龙海湾,笔者曾于2000年和2001年两次亲自前往实地调查。据《合浦县志》和《廉州府志》等记载,该城是洪武七年(1374)朝廷为了巩固海防,监采珍珠而修。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城周330丈,高1.8丈,有东、西、南三门,门上有楼。该城为龙门港至雷州水道之咽喉。历代监采珍珠的太监驻跸于此。此城的城墙是用一层黄土加一层珠贝,层层夯实,内外砌青砖构筑而成。城内原有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检及盐场大使衙门,城内街道纵横、错落有致。民国初年,城墙仍旧完好,成为墟墙。有居民300多人。其中约200人靠采珠为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壁清野”和方便居民防空疏散,北东西三面城墙被拆毁,只剩南门和一段城墙,但1959年“大跃进”时被彻底夷平。现虽已修复了南门和一段城墙,但城址被白龙村村民辟为圈牛和堆放肥料的场所,牛屎遍地,粪草狼藉。城址的附属建筑——天妃庙,庙内的《李爷德政碑》、《黄公去思碑》二块(为廉州府李、黄二姓知府等弹劾太监的纪功碑)和《宁海寺碑》等碑刻,由于过去缺乏保护,有的严重残缺,有的剥蚀严重,字迹难辨,被乱写乱画墙上的“现代壁画”,不堪入目,惨不忍睹。
  还珠亭和海角亭均为纪念汉孟尝太守使“去珠复还”的政绩而建。还珠亨在合浦县城东一里许,始建于宋代,明景泰五年(1454)重建,清代曾重修,民国初年已毁。该亭原为四柱双檐歇山结构,四周有回廊,前后石级上迭。亭前不远处原有孟尝太守祠,今已不存。亭内原有明代佥事李骏所书的《还珠亭记》一碑,此碑记载了明代重修还珠亭的经过和孟尝太守的清政廉明、去珠复还的政绩。以及人民对盂尝的怀念。但该碑今已不存,仅有碑文存在。应重修还珠亭和盂尝太守祠,以作为南珠文化旅游开发和进行廉政教育的场所。
  海角亭位于合浦县城西南的廉州中学校园内。该亭的原址在城西南半里处,始建于宋代,元代曾重建,后毁。明代成化年问移建于城西,嘉靖年间又移于城南,明代隆庆年间又迁于今址,清代重修过,至今仍在。此亨是为纪念汉孟尝太守施政廉明而建,是亭阁式结构,重檐,歇山顶,分前后两进。亭内元、明、清各代古碑林立,碑文内容丰富。宋代元符三年(1100),大文学家苏东坡从海南儋耳到廉州时,曾登临该亭,留下了“万里瞻天”四个大字,后人摹刻其手迹于额匾上。海角亨旁有古代天妃庙,现被作为廉州中学的宿舍,其大门及两侧侧门已被封堵,应恢复原来面貌。
  大士阁是明代亭阁式建筑,位于合浦县县城东南86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因该建筑曾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四年(1576)重建,历代都有维修。其建筑式样是两座敞开式亭阁相连的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屋顶有九脊,脊饰精致,有凤凰、二龙戏珠、龙首鱼身怪兽、蛟龙雄狮、百草花卉等浮雕,阁内还有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的木浮雕、雕工细腻,栩栩如生。整座亭阁共36根柱、72横牵、108个矮仔顶,无一砖一钉,木柱不入土而承于石鼓之上,石鼓座地但亦无地下基础。该阁反映了古代沿海珠民祈求平安的心理,是我国距离大海最近、最古的木构建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沿海开放地区,人们往往过分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以上几处南珠文化遗迹,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都比较大,应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和普及教育,使上述这些南珠文化遗迹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李瑞环同志说过“历史文物是促进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喜好和欣赏文物,参观名胜古迹,已El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利用文物资源,吸引海内游客,是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建议将上述文化遗迹作为南珠文化的重要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3.重视珍珠贝生长的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南珠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南珠之所以成为世界名珠,与其所处的优越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南珠故乡所在的环北部湾沿岸地区,地处南亚热带,其适宜的温度、盐度、饲料、洁净的海水,占尽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中红树林是环北部湾沿岸湿地中主要的生物资源,它不仅通过提供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环境而成为珍珠贝类等海洋生物的乐园,而且还具有较为突出的沉降海水悬浮物和吸收污染物质的能力。因此红树林是以珍珠养殖业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业的重要保证。必须使珍珠贝具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才能保障珍珠的质量和产量。
对南珠生存的沿海生态环境的污染包括工业排污、农药使用的污染和船舶含油污水的污染等,必须重视和设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目前,有关部门虽然划定了一些海域为自燃保护区,有利于珠贝的生长,但保护面积太小,仅限于北海市铁山港区的营盘镇一带,而不是包括整个环北部湾沿海。因此,应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进一步扩大对珍珠贝生长的海域的保护,促进珍珠生长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近海的红树林的保护,目前在广西合浦、北海、防城港市及广东雷州市等地都设立了相应的红树林保护区及红树林研究中心等,但沿海红树林的被破坏仍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南珠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原因。
  在历史上,因为海洋生态环境的被破坏,而导致珍珠“迁徙”,导致珍珠资源的枯竭。但人们并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环北部湾沿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红树林的被破坏,严重影响了珍珠贝的生存和南珠的质量。我们应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21世纪更加重视环境的保护,而不应该使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珍珠资源枯竭的事情再次发生。

注释:
①②廖国一:<环北部湾沿岸历代珍珠的采捞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1期。
③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④<元史·张硅传)。
⑤黄家蕃等:<南珠春秋),第12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⑥牛秉钺:<珍珠史话),第31页,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版。
⑦。珠玑”即。珍珠”一说,见拙作<环北部湾沿岸历代珍珠的采捞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1 期。
⑧雷坚:<广西建置沿革考录),第193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⑨(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
⑩李栗纳:<珍珠的欣赏与评价),<中国宝玉石)1998年4期。
11、吴彩珍主编<中国瑰宝——南珠>.第5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庞松晖:<合浦珍珠>,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合浦县委员会编<合浦文史资料>第五辑,第42—48页,1987年铅印本。
13、黄家蕃:<沧痕桑影录>(二),第159--160页,见北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aE海文史)第十三辑,1999年印。
14、<当代广西)丛书编委会编《当代广西北海市>,第14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 992年5月8日),转引自<广西文物)1 992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