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北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序号 名 称 类 别 建筑年代 历 史 简 介 地点及现状
1 英国领事馆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885年
光绪十一年
  1877年英国第一个在北海租用民房建立领事馆。升起第一面号称“不落日国”的英国国旗。1885年建馆,为二层券廊式西洋建筑。砖木结构、西向、建筑面积1154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419平方米。周围大树成荫。其环境风貌保存得最好。该领事馆是中英《烟台条约》的物证。1999年10月2日至3日,因改造解放路工程需要,北海市将英国领事馆旧址往东北方向平移55.8米。 现为一中教师办公楼,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保存较为完好
2 法国领事馆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887年光绪十三年   法国在北海建领事馆时间仅次于英国,建于1890年,它还兼管东兴领事业务,葡萄牙国之商务及办学、办医等事务。该馆原为一层券廊式的西洋建筑,平面呈“凹”形,建筑面积636平方米,1973年使用单位按原貌加建第二层,装修成高级客房。过去许多外宾和中央首长曾在该楼住过,1991年11月22日至23日江总书记就下榻在该楼。 现为市迎宾馆五号楼,主体建筑经过改建。
3 德国领事馆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建馆前,所有德国通商事务,由英领事代办,1902年德领事来驻,暂借税务司公馆办公。1905年建该馆,为二层券廊式西洋建筑,砖木结构,四面坡瓦顶,建筑面积953平方米。有长达20米的弧形台阶,是北海所有西洋建筑群中设计较为漂亮的西洋建筑之一。 位于市工商行大门左侧,主体建筑完好。
4 洋关大楼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883年光绪九年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北海为对外通商口岸,1877年设置“洋关”(即海关),1883年建洋关大楼,为四面坡瓦顶的三层券廊式西洋建筑,方形,砖木结构,南向,建筑面积972平方米,是旧中国关税主权外丧的物证。 位于市海关大院内,主体建筑完好。
5 德国森宝洋行楼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891年光绪十七年   德森宝洋行,始于光绪十二年(1886),是德国商人森宝(犹太人)驻北海的商务机构,该行专办火水及代理招工等业务,1891年建该洋行楼,该楼由一幢一层和一幢两层的两幢楼房连接而成,为四面坡瓦顶、券廊式西洋建筑,建筑面积835平方米。该楼建筑造型很有特点,是唯一遗留在我市的外国洋行旧址。 位于市文化大院内,现为市珍珠艺术博物馆,主体建筑完好。
6 涠洲天主堂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869年同治八年   涠洲盛塘天主堂解放前是钦雷廉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建筑面积825平方米,高21米,南向,建筑材料主要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火山灰块石和珊瑚石等砌筑墙体,是艺术上较为完美又具有特色的建筑。附属建筑有修道院、学校、医院、育婴堂等,历时十年建成,是法国殖民势力侵华的历史物证。 位于涠洲岛盛塘村内,经过修葺,主体建筑尚好。
7 涠洲城仔教堂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933年   该教堂的设立,是由于涠洲天主教徒日益多所致。是法国天主教设在涠洲岛的圣母堂。钟楼正面雕有“圣母堂”三字。教堂属哥特式建筑,前为高14米三层的钟楼,后为教堂,建筑面积265平方米,附一建筑面积为405平方米的二层西式神父楼。 位于涠洲岛城仔村内,教堂曾修葺一新,神父楼主体尚好。
8 德国信义会教会楼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信义会又叫长老会,其总部在德国,该会于1886年传入北海,并兴建西式楼二座,礼拜堂、学校等建筑十余间,现仅存楼一座,为四面坡瓦顶券廊式的西洋建筑,建筑面积506平方米,该楼的建筑结构保持较为完整。为德国传教士的居住和办公场所。 现为市公安局办公楼,主体建筑完好。
9 双孖楼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886年
光绪十二年
  是由两座建筑造型相同的楼房组成,所以北海人称它们为“双孖楼”,为英国传教士居住。一座建于1886年,一座建于1887年,原是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 位于一中大足球场南面,主体建筑尚好。
10 会吏长楼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905年前后   为英国“安立间”教会(后改称“中华圣公会”)的会督、会吏长、牧师、会吏(传道)等负责人的办公楼。 位于市人民医院花圃园北面,保存完好。
11 贞德女子学校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905年前后   为英教会所办,招收妇女学习文化、学罗马字及其拼音,阅读罗马字的拼音读物。我市著名的女共产党员钟竹筠烈士(1929年牺牲)曾在该校读书。 旧址位于市人民医院蓝球场东面,主体建筑完好。
12 北海教区主教府楼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934年   北海天主教区成立于1920年。罗马教廷提升在阳江天主教堂的法籍俄永垂神父为教区的第一任主教。最初主教办公室设在广州湾(今湛江市),至1924年才迁来北海,主教办公室设在红楼圣德修院左侧。1934年建主教府楼,为二层券廊式西洋建筑,建筑面积1499平方米,后来使用单位加建第三层。 位于公园路1号院内,主体建筑尚好,但经过改建。
13 普仁医院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886年光绪十二年   普仁医院是英国“安立间”教会在北海开设的第一间西医院,又称英国医院,其附属机构有“普仁麻风院”。初由英国医生柯达夫妇主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迁,现只剩八角楼和医生楼。八角楼为三层特征性建筑,砖木结构,边长6.7米,楼高13.2米,是我市当时最高层建筑。医生楼建筑面积683平方米,为四面坡瓦顶、券廊式西洋建筑。 旧址位于市人民医院。八角楼位于门诊大楼前左侧,医生楼位于内科留医部南面。主体建筑尚好。
14 天主教区女修院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925年   女修道院是天主教区的附属机构,女修院院址最初设于涠洲天主堂右侧的房屋,1925年才迁至北海,女修院的目的是培养修女帮助做教区各堂口的管理工作。至1958年停办。它是法国天主教在北海建立女修道院的历史见证物。 位于市机关幼儿园内,主体建筑尚好。一座长方形的两层楼房,另一座小礼拜堂式的建筑,总面积621平方米。
15 北海天主教堂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917年   清咸丰八年(1858),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条约中有许可英、法等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自由传教的条款。1880年法籍明神父,范神父首先到达北海传教。从1880年至1956年共有17位神父在北海天主堂任教,该教堂是第三侨法籍颜神父主持建造的。 位于市人民电影院北面约50米处,解放里下村2号。钟楼已毁,周围环境充塞。
16 大清邮政分局旧址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896年   光绪22年(1896年),北海开办“大清邮政”。l897年,北海海关寄信局升为邮政分局,借用洋关作办公用房,仍由税务司兼任邮政司事。光绪29年(1903年),北海邮政分局升为邮界总局,为全国35个邮界总局之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大清邮政分局之一。 在今市中山东路206号
17 古汉墓群 古墓葬 上至汉下至南北朝   合浦的汉墓群面积达66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国内发 现的规模最大、连片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汉墓群。古汉墓分士坑墓和砖坑墓。汉代厚葬凤盛行,南来的官吏、将佐及移民等,死后葬于合浦的都有较多陪葬品。近年出土的文物有铜凤灯、铜屋、珍珠、玛瑙、琥珀及陶屋、陶瓷等多件。这些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文化艺术、政治、经济以及我国人民同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贸易关系,提供了实物史料。 位于廉州镇东、南3郊,东西长约12.5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面积60多平方米。2002年合浦正式编号(即肉眼看到有土堆的基地)的汉墓有1200座,估计深埋的汉墓有1万座以上。
18 大士阁 古建筑 明初   又名四排楼,因过去在阁楼上曾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该阁始建于明初,清道光年间曾重修一次。全阁由两亭组成,亭高6-7米,主要承重为36根木圆柱,柱脚不入土,72条横牵,108个矮仔顶,其中一根柱悬空不落地,是这座建筑中最奇特的部位。支承宝莲花石垫上,垫下无基础。全阁均为榫铆连接,无一钉一铁。据志书记载,自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区曾遭多次风暴袭击和地震摇撼,附近几里内唯大士阁岿然屹立。该阁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内。保存较完好。
19 地角炮台 近代现代主要史迹 1885年光绪十一年   建于中法战争初期。炮台共三座,用天然石块、三合土构筑。主峰炮台呈“匙羹”形,炮台中心直径9.6米,其余二炮台平面呈半园形,直径38实,三炮台在地角岭形成三台鼎足相峙,俯控北海航道,在1885年抗法入侵和1936年的“北海事件”中,起着威慑敌舰的作用,是我市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史迹。 三炮台分别位于地角岭主峰及其左右两翼。两炮台完好,另一炮台半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