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童年记忆中的北海民俗(十一)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番塔的故事。合浦县城南郊有一座塔,叫文昌塔。儿时,北海当地人多称此塔之为番塔,或番塔脚,并有一些相关传说,父亲早年给我讲这塔的故事是这样的:当年未建塔之前这塔址的东面有一水塘,附近村民经常在这一带放牛,一个睇(看)牛仔放水牛到水塘里洗身,每天傍晚看见有一大犀牛走入水塘,觉得奇怪,其他人却没说看见犀牛。一日,有一个风水先生到这里发现这水塘是一口“犀牛浸水”的风水宝地,谁家葬了此地,要出大人物 、大官的,就找这看牛仔问情况。看牛仔说了感觉奇怪的事情,这风水先生就决定和看牛仔合作,占领这宝地,把祖先遗骨安葬到这水塘中。选好吉日吉时,把祖宗的遗骨以大红布包裹好,交给看牛仔,到时挂在牛角上,让其带入水塘中。看牛仔家贫没有钱买红布,就以芭蕉叶等绿色东西包裹好他祖宗的遗骨。看牛仔守候在水塘旁边,等到犀牛回来将入水塘之际,按计划把两包遗骨都挂上犀牛角上,带入水塘安葬,并按约定先把风水先生的那一包挂上去,谁知这犀牛可能不喜欢红色,一甩角把这红包丢到一边,看牛仔又把自家的绿包挂上去,这犀牛见是绿色以为能吃的,随即一开口叨住就潜入水塘。看牛仔将经过告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叹了一声:福地等福人,这福地该是你的。之后不久,这水塘中隆起一堆土,日渐突出水面。一日,来了一位朝廷的堪舆师,说是寻访龙脉宝地来到此地,发现这风水可能出大人物,威胁朝廷政权,或者争夺天下,或者扰乱天下,一看,正好下葬90多天,如果足够一百天,就成局成势不可逆转了。于是就在其西面适当位置,建一座塔,形似一条牛鞭,太阳下山时,它的斜影正好落在水塘上,犀牛回来时正好被这鞭打着,就不敢回来了,这风水就被破坏了。之后,这犀牛跑钦州去了,经过现在犀牛脚,留下脚印,所以这地方就叫“犀牛脚”。后来钦州出了冯子材 、刘永福等大人物。当然,这是一种传说,世上本无风水。
    合浦文昌塔,在合浦县城南郊三公里处,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至今近400年,塔为八角又叠涩重檐的楼阁式七层空心砖塔,高约34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为什么要建这七级浮屠呢?一般说来,这种古塔多与风水有关,与神头灵有关。
    在古代,相传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彦之神,建文昌塔(有的地方称文笔塔或文峰塔),对文昌帝君的尊崇更重要的是为了弥补当地文峰不峻,多出文人才子,在科举取士的年代,学而优则仕的背景下,这是非常重要的。《阳宅三要》说:凡都省府厅州县,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 、申 、丙 、丁四字上立一文笔塔,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山上立文笔,或平地修高峰。皆为文峰,合浦文昌塔建于南面,是与此吻合的。古代《合浦县志》,记述:因“此地无高冈,江流斜去,形家所忌”,民无储蓄,课民亦寥寥(纳税人少)”,乃请于抚,造塔以镇”,并由官府牵头,动用官银加上民间集资捐献建材,共耗八百余两银。塔名文昌,义取丁火文明也”。
    合浦文昌塔为什么又叫番塔呢?解放前甚至更早远的年代,北海合浦人称外国人为“番鬼佬”、老番”,说他们和我们不一样,许多东西都是翻过来的,如写字,国人从右到左,西方人从左到右;如身体五官,国人是黄皮肤黑头发,西方人是“红须绿眼”,国人为长发,西方人剪短发,等等。文昌塔又叫番塔,可能源自一个传说:一个“番鬼佬”来到廉州,编造谎言,怂恿官府建造了这个塔,目的是抑制祸害这个地方,所以乡人大多称文昌塔为番塔,或叫番塔脚。
    地角庙的故事。地角人有点迷信,特别是妇女,这可能因为古时渔民出海捕鱼风险大,所谓“行船走马三分命”。以前科技落后,生产力落后,渔船也小,抵御风暴等异常天气的能力很弱,渔民往往信赖神力,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出海平安,渔业丰收。于是求神拜佛活动也就比较多,庙堂活动,如唱庙堂戏等甚是热火,每年春节前后,要唱一个多月的大戏(粤剧)。现今地角最大的庙当属大王宫,这庙原来叫地角庙,供奉的菩萨是二郎神,今日的大王宫是经过迁建的,原址在地角小学内。这二郎神以前是下村(现属银滩镇,地处海边)庙的菩萨,它怎样来到地角,有一段传说。话说当年海盗作乱为害一方,一伙海盗打算抢劫下村一带村民,听说下村庙的菩萨很灵,行事前便到庙中问一下菩萨,希望得到神灵应允 、支持。但是,连断了三次“较杯”,却没有如愿,即神灵不予支持。这“较杯”为神器,樟木做的,两半合成似芒果形状。“断较杯”就是求神时,将较杯抛起自然落地,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阴较”,即两个半只“较杯”都俯着开口向下的;二是“阳较”,即两个半只“较杯”都是仰着开口向上的;三是“圣较”,就是两个半只“较杯”一个仰着,一个俯着,即一阴一阳。求神时提出请求:本人想如何如何,如果菩萨答应请求者,就请给二个“圣较”,或三个“阳较”,等等,如能如愿,菩萨给予“较杯”,预示事情顺利能成或可为。如果不如愿,就要小心了。这匪首(乡人称贼头)一心想抢财物,又得不到菩萨的应允,便心生一计,将菩萨请到他的贼船上供奉,以为这样菩萨就会保佑他顺利抢劫了。殊不知,他开始把菩萨放在船头,船头不断下沉,他又改放到船尾,船尾又不断下沉;他赶紧把菩萨放到船的中间位置,谁料整条船都沉了。这帮海盗淹死的淹死,幸存的逃往别处去了。这二郎神菩萨是樟木做的,也落到海中,自然是浮在水面,随着风浪飘荡。
    这一带的菩萨,多以樟木刻成,这樟木是神木,多用于雕刻菩萨,做“较杯”,做神台 、神主牌等,而不能用来做大门,说可以自然开门的,也不用来做凳子的坐板,说会伤损精血。有人喜欢用来做箱拢,放衣服可防虫咬损。乡人把有权有职讲话不算数的人称为“杉木神主牌”或“杉木菩萨”,不灵验,没有用的,樟木的才有用。这二郎神菩萨被风浪飘到了地角附近浅海,一日,一老妇人赶海扒螺仔看到了它,却不去理会,自顾自地做她的营生,这菩萨随水飘浮老是跟着她身边,她随口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想我拣你回去?要是的话,你保佑我捉到一夹(对)鲎,以便我担子合等(对称)好担你回去。说话间,眼前就有一对鲎,老妇人就捉了这两只鲎与木菩萨一起担了起来往回走。
这鲎学名叫中国鲎,现在是保护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其血可做毒试剂,很珍贵的。这鲎还是有情动物,成年鲎多成双成对活动,乡人称两个在一起谈婚的男女为“一夹鲎”。这鲎雄小雌大,捉鲎时一般只能一个一个捉,要先抓小的,即雄性的,雌的自然跟上来被你再抓住,可捉得两只。如果你贪心先捉大的即雌的,那小的雄性的就溜走了。这老妇人担着菩萨回到地角岭,大概是当年建地角庙的位置,这菩萨掉到地上,再也捡不起来了。老妇人便说:看来你想在这里安身了,于是就回去告知众人,筹款给它建庙,这二郎神菩萨就从下村到了地角。这自然是不足信不可信的神话故事,寄托了人们善良 、美好的愿望,可能也是造神的人们为了扩大神的影响,或者想做庙祝(主管)之人编出来的。
    认亲的习俗。那时乡人多有认亲的习俗,认亲就是非亲缘关系的人之间约定 、认同 、确认为亲缘关系,有互相认父子 、母子 、兄弟 、姐妹等多种。当然,承认了一种关系,相关人之间的亲戚关系也随之认同确立了,如两人认了兄弟,对双方的父母也互称父母了。也有认老同的,有的人既认亲,又认老同。这认亲的缘由有多种:一是相信命运,有的人去算命 、问花等,巫婆神汉说要认一个大姐或大哥,才能顺遂平安。二是独子独女,认一个兄弟或姐妹,互相来往,互相关照。三是功利目的,有的人对对方有所求,千方百计和对方拉近距离 、搞好关系,就以认姐妹 、兄弟的形式,沟通感情,争取支持帮助。如有一人想向对方借钱,提出认姐妹,借了钱却十几年不还,人也找不到。四是性格使然,乡中有俗话:大话多老同,花娘多舅公。”说能侃好吹好交友的男人,喜欢认老同,有的人一辈子认几个老同,不断更换,新陈代谢,却没有一个长久一点的。老同即同庚,同一年出生的人。有的人好交友,意气相投,差一两岁也认老同,叫“隔年同”。花娘”俗指性格开放的女人,也是多话好吹 、交友甚多,喜欢叫这个为“大舅”,那个叫“小舅”的人。五是偶然机缘。如某人去参加修水利,遇上性格合适的同龄人,相互就认老同。
    认亲,是封建社会盛行的习俗之一,过去有正式庄重的程序,或换帖或拜把,公之于众,见证于神明之前,共立誓言,同富贵 、共患难,甚至誓同生死,永不相弃。如历史上著名的金兰结义 、桃园结义等等。许多不胜枚举的例子说明,认亲结义确实发挥过结义相助 、凝聚力量 、成就事业的作用。更多的却是互相利用,一朝反目,由交好而变交恶,甚至互相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如董卓与吕布的“父子之义”,杨贵妃认安禄山为儿子等等,其虚情假意 、无情无义 、寡廉鲜耻,遗臭万年。
    从乡人的实践看,这认亲 、认老同,多数为松散疏远的关系,没有许多实质内容。更多的是“鸡乸屙屎头边热”,即开始时热情高,有点感情,表现在互相来往较为频繁,互有馈赠,大还小事,都积极参与,互相待以亲人之礼,平时有什么事也能相助相帮。但日久生怨,这热情坚持不了多久,或因一事不和,有一求不应,如想向对方借点钱什么的,未能如愿,便生怨气,逐渐淡化关系,不再来往。父亲对认亲的说法是:许多人亲生父母尚且不能侍奉尽孝 、赡养不厚;亲生兄弟情如手足也失和不睦,争争吵吵,这认来的亲缘,又有何用呢?认亲不亲,认亲不来往,认了亲却不仁不义,徒留笑柄与村邻罢了。乡中只有一例长久笃实的是一个认女女,对认的父母事之以父母之礼,坚持来往三四十年而不改不懈,仅此一人,未见有第二个。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观念变化,乡人中认亲的习俗已大有易改,可能有极少数迷信之人,因小孩健康有问题或遭不幸,去问花问神,说要人格什么亲,有利吉祥平安,才去做这事。一般人几乎没有人再认亲认老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