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童年记忆中的北海民俗(之七)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起屋造舍的习俗。家乡人把建房叫做起屋造舍,这是人生大事之一,乡人一辈子的大事一是结婚,二是起屋(即建房子 );三是为儿子娶媳妇成家立业。这三件事做成了,就好了,就是有本事了。起屋确实非常重要,是大件事,遮风挡雨,栖身立足,安居乐业,要有房子,没有房子无以安身,更无以成家。家乡北海属半岛,家人住的地方较近海,易受台风灾害。儿时一家六口人,住不到二十平方米的破旧坭瓦房,瓦面没有灰沙的,家乡叫“朗瓦屋”,最怕台风。
    父亲和我住在从前祖父放牛车的“撇洒”,就着主屋延伸搭建而成的附属建筑,是一间长筒型小房,里边放柴草 、杂物,中间放一张床,我和父亲睡。外边是厨房,每天一早母亲煮早粥,有时柴草不干烟气多常常把我呛醒。
    那时台风好像特别多,乡人把台风叫做“飓风”。自1955年有气象台以来,当地有过12级及以上的台风10次,平均5年有一次。
    而儿时的1963年至1971年就有5次,其中两年有两次。房屋破旧,遇上台风,窘迫之境况可想而知。父亲听到广播说有台风可能影响当地,一边嘀嘀咕咕祈祷“鬼鬼(希望碰巧)台风不到我们这里”。一边及早拉些早稻的禾草撒上屋瓦面,这稻草撒上去,一遇雨水淋湿,就紧贴在瓦面上,像一张网把屋瓦盖住罩住,轻易不被台风吹开,还找些茅扇(也是稻草编制,拿来盖粮食的)钉在屋墙上,防护坭墙不被风雨冲垮。那12级的台风,风大雨猛,大雨倾盆,大风把巨大的雨点横扫到墙上,坭墙被淋湿久了就会垮,大风把瓦面掀开,这家就“对外开放”了,衣服被子都会被淋湿,而这坭墙头经雨湿透更容易倒塌,出现“崩屋”,那就是大灾难了,所谓死人崩屋是农人的最大不幸。如果坭瓦屋没有防护好,被台风雨冲刷过后,出太阳坭墙水分蒸发,发出坭味,人们就知道这房子即将倒塌,迅速离开,不一会房子就轰然倒下。据说这也是坭墙被雨水湿透后倒塌的规律。儿时一次遇台风邻居有一间坭瓦房就是这样倒塌的,所幸人都安全。为了防御台风,乡人在屋周围多种簕竹,特别是到村边当风处建新屋的,有的要种两层,这防护措施效果也不错,有时遇大台风,簕竹也被吹翻。台风的忧患可谓刻骨铭心,狂风呼啸,风雨大作,雨水从瓦缝钻进屋里,屋里几乎成了水塘。父亲把吃饭桌子绑在屋顶下面,防止瓦片掉下砸伤我。在这狂风暴雨之夜,几乎彻夜不能成眠。后来,父亲说什么时候能建一间扣灰的火砖屋呢。这是他的最大愿望了,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的真切感受。
    随着姐姐们逐渐长大,能帮着做工干活了,住房困难也更加突出,大家努力打坭砖,买毛竹作桁条桷子,建成一间坭瓦屋,暂时缓解住房的窘迫,但是风雨之忧仍未解决。母亲娘家是合浦农村的,那时亲戚人等经常来往,来北海买咸鱼冰鲜鱼什么的,一次五六人,家里没地方住,只能打地铺。父母常常感到很窘迫很寒碜,不时自我解嘲说:屋仔窄窄装百客”。
    亲戚住了两三天回去了,又说“客走主人松”。
    儿时住房困难,居家不便还在于没有冲凉房,没有卫生间,连公共则所都没有。洗身一般在屋外,冬天就在家里,用一个大木盘装水,坐到里面洗,稍长就到村边水塘 、水渠去洗,玩水也是一大乐事。十四五岁时,我找回一些坭砖,在老屋后砌了一间很小的冲凉房。没有卫生间,上则所大解只能蹲屎坑,是用一个大缸,埋一截在地下,缸口横放一块木板,周围用稻草 、旧油毡等围起来就成了,大便过后常常一身臭气。有人不小心踩滑踩翻屎坑板,一只脚踩进屎缸里,那更是惨不堪言,是倒大霉了,得搞些迷信活动驱除霉气。到了1974年,家里六口人都是劳动力,干农活每人每天有1元多钱,年底全家从生产队分得六百多元,加上养猪种蔬菜等收入,三年下来,有一千多元,历尽艰辛,把旧屋拆了,建起三家砖瓦房,还有后尾做厨房柴房,不到150平方米。在当时,这已经十分不容易,甚至可说非常伟大了。
    乡人起屋的布局比较简单实用,以前有些钱的人家里一个小四合院,三间大屋,有东西厢房,中间是正厅(厅底 ),在东西厢房前面向前建两家小房作厨房 、牛栏 、放柴草等用,这两间小房向前延伸就像一个人向前伸出左右手,所以叫“直手”。两直手之间搭一门厅连接成一个小四合院,中间成一个天井,可晒东西,乡人称之为上下座,这就成小康之家了。许多人家财力不够,只建三间 、两间主屋,一个直手或就着一面山墙搭一间小屋,就是“撇洒”,用作厨房及安放柴草等,也算安居了。家乡为防盗起见,建房的一大特点是不做窗,采光通风差,只做两个天窗采光。许多人家放一个尿桶在睡房里攒尿淋蔬菜,搞得整间屋都臭尿臊。起屋造舍,是乡人的大事要事,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要多年积攒,筹备资金,乡人常说“起一年屋,吃三年稀粥”。所谓“悭牙刮齿”即省吃俭用 、节衣缩食。还要种树种竹准备材料,没有土地种树的只有花钱买了。“装船起屋,一千千六”。这俗话是说建房的投资往往很难预先准确估算,时常大大超过预计,预计一千元,往往做到一千六百元。常常因资金不足完不了工,称为“起屋无甲脊”。那是极为狼狈,极为棘手为难之事。当年父亲建房时,就出现资金不够不能收尾的难题,原先曾找过亲戚兄弟等人答应借点钱的,事到临头去借时,却说没有钱了,或说存定期了取不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小深刻体验感悟。
    人们为了建房,要经过多年种养以积蓄资金,或养几批大猪,或养母猪生小猪卖,经历千辛万苦。这建房的过程,更是非常艰辛,为了省钱许多活都自己干。如平整屋地,夯实墙基,拉坭运砖瓦等等。落实屋地的过程中,往往有纷争。乡人讲风水,不让人建屋在自家的前面,兄弟之间为屋地也时而发生争吵。又说,起屋要平安,争吵就不好。准备了钱和材料,落实了地,就开始择日建房了。既要择日“开墙脚”,又要择日“行墙”。安装大门 、上梁 、架脊桁(屋顶最高的桁条)等要给师傅“封包”。这建房的吉日,首先要看当年的山家是否有利 、合适。按我国古代神秘文化的说法,人间万事皆有各类神灵主管,遇着吉神管的时候和方位就好 、就吉;遇着凶神煞管的时候和方位就不好 、就凶。以十二地支纪年,三年为一组,每年必有一方犯三煞,是不能向的,如今年是三煞在南方,说是不宜坐北向南建房的。看时年山家无妨,才选择日和时辰。那时人们也有变通,遇到不适宜建房的年份,就干脆不择日,随时起屋,建好后择个吉日吉时“入屋”即进新居开酒席。那时人们建屋高矮尺寸还讲究合“生老”,尾数取一 、二或五 、六,山墙一丈一尺六寸或一丈三尺六寸高,正厅为十三坑或十五坑瓦(即十三只或十五只母瓦宽 ),取单数;两边厢房,一般是十二或十四坑瓦宽,取双数。
    乡人入屋有古老严格的程序。设有祖公神位的,前一天择时请移到新屋。一般选择深夜子时 、丑时入屋入火。准备一些生活用品,沙煲碗箸等餐具一应俱全,柴米油盐必不可少,特别要备一些易点燃的松木柴片,便于入火时点火,有的还有衣物等。先把入屋的物品装成两三担,请身好命好的人帮担;请一合适人选做“门官”,关上大门,事先在新屋内等着。到那时辰,一家人按年纪长幼 、辈分高低到屋外排成一列纵队,户主拿着一盏油灯领着队,按时拍门三声,叫道门官开门,屋内门官问:谁呀?”户主便回答说某某人带子带孙带金带银入新屋,说完门官打开大门,一家人接踵进入屋内,户主把油灯放于神台上,主妇烧着柴火,首次使用灶锅,这就是入屋的标志性环节“入火”,煮一些面条糖水大家吃,以祈生活甜美。
    到这里,入屋”的程序就圆满完成了。乡人还有一种习俗,入屋三天之内即未过三朝,只能从屋外拿财物进屋,不能从新屋往外拿财物,主人给钱人家也不好。
    闰月行人情。农历闰月多,乡人在闰月前一月,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行人情,给老丈人 、丈母娘送一套衣服,或两条裤(与富谐音 )子 、一条猪肉 、两只鸡等等,还要给叔伯们送。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理由,但几十年都坚持。而这闰月还不少,三年闰两个月,五年闰三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今年闰四月,这人情负担也不小,所以有些妇女到了年纪稍大,就不能坚持了,当然,有女儿出嫁后,就坐等人家上门行人情了。家乡人还有“冲喜”习俗,当有人长期生病,或遭受不幸,晚辈就做些衣服 、一条红裤带,一些肉类 、米糕等去看望,谓之冲喜,祈愿对方早日康复,身好命好。还有一个奇怪的习俗,乡人遇见了“蛇绞索”(即交配 ),或掉进粪坑,是“衰”、倒霉,要叫亲戚做一些米糕来冲喜,乞三姓人家的米煲饭吃,说是能避邪消除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