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童年记忆中的北海民俗(之六)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男婚女嫁的习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犹然。乡人婚嫁习俗较多。儿女大了,就要找对象,谈婚论嫁,那时找对象多有保媒,找一个媒人婆也叫介绍人介绍。这媒人能说会道,黑的包公能说成美西施,只要能撮合成亲,可得一只猪脚,还有封包即奖金,也算做一件积德善事。为什么奖给猪脚呢?说是她要到处打听物色合适人选,颇费心神,要男女方两头来回跑,走许多路,脚累了伤了,要吃猪脚补一下,乡人对食物有食什么补什么之说。玉成良缘之后,这媒人就成了亲戚,大还小事互相来往,春节要给她拜年。有的媒婆办事“乌龙”不地道。解放前多为盲婚 、包办婚姻,婚姻多听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往往害人不浅。有一媒婆能把一个穷汉子说成:食半边江(缸 )水,住九座(狗坐)大屋,女方大喜,答应了这门亲事。嫁到男家一看,是一个穷到水缸只有半边,住房仅够狗坐的穷鬼,但生米已煮成熟饭,只好认命。父亲常说,不做中 、不做保,不做媒人三把口。谓这媒人对男方说一种话,对女方说一种话,对其他人又说另一套话,不依口齿,不屑为之。
    但那时村中许多人婚姻结合都依赖媒婆,有的一次说媒不成,再次三次,终成眷属。有的青年男女谈的对象较多,介绍人也来得勤,比较热门,叫做“担遮(打雨伞)的走了,戴帽的又来”,意为求婚的 、介绍对象的接踵而至。以前男女婚嫁还要列出看双方的年生日月,请专析是否合适,确认年命相生不相克,这过程叫“开书甲命”,经过这程序的是正式的婚姻。一旦相中了,就安排女家一帮人去男方实地考察家世,谓之“踩家地”,男方得破费得设宴请客,还做些米糕给人家回去,以示大方有诚意。这实地考察过关了,就要举行订婚仪式,谓之“下定”,男方要给聘礼三几百元,得送许多猪肉鸡鸭到女方,请来亲戚大小大吃一餐,然后请“先生”择吉日成亲,开酒席大宴亲朋广收礼金。女方开酒席用的猪肉 、鸡鸭 、谷米 、酒水等,男方要提供一大部分,有的娶一头亲也倾家荡产了,日后还债,当家过紧日子捱世界,还得小两口独自承受。为儿子娶妻成家,是父母的最后 、最大的责任,完成了这大事,就分煲(分家)让儿媳独自过了。乡中人婆媳关系最难处,俗话说“日久生怨”,相见好,共住难”,洗碗有相碰”,一齐食住摩擦难免,与其等到矛盾暴露激化 、争争吵吵才分家,不如趁早分开过。不管分家与否,生了孙男孙女,阿妈阿公总得帮着照顾。
    “接亲”即把新人(新娘)从娘家接来夫家成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家乡人称新郎为新人公,称新娘为新人。首先要准备许多礼物,如给老人 、叔伯 、舅舅等的封包 、猪肉等等,准备充足的茶叶 、香烟 、糖果饼干,还有雨伞 、银仔(硬币)。香烟 、糖果 、饼干等要在接亲时摆到台上,也分发一些给看热闹的烟民 、妇女儿童等。
    雨伞是新娘出门至夫家一路要打着,有的半开伞,遮着脸不让人看见,可能害羞,也有点神秘感,到了夫家亲朋才拥进屋里看新人。银仔是新娘在到夫家的途中遇有桥之处即撒几颗下去掉进水里,表示记挂娘家,认得回娘家之路,知道感恩父母。要准备几辆新一些的单车,那时没有汽车,十几公里接亲也得用单车,接新娘的自行车要垫一个红布垫,一次忘了带垫,要拿大叔(主持人 )的恤衫来作垫,好不尴尬。
    送新娘的有十几个姑娘,还有一些箱栊 、被铺等嫁妆,也要有自行车搭回。一行二十多架单车车铃“呤呤”,一早就出发,力争中午十二时前回到,要请一个身好命好 、有仔有女的,能说会道 、比较内行的男人做大叔。到了女家,先在屋外稍候,待女家备好圆台凳子等,在大门口烧一封炮,这炮仗须在入屋前放,而不能在接亲离开时放,说如果离开起行时放炮仗那就如送丧一样了。这欢迎的炮仗放过之后,方请进屋,新郎在大叔的引导下进入屋内,在厅的东边坐下,大叔逐一请女家亲人亲戚出来,围台而坐互相认识,这请亲戚见面相识也有学问,须从至亲的长者 、老者请起,一一请到,不能漏,漏了错了大叔会挨骂“番薯大叔”;事前要了解情况,新娘祖辈 、父辈有的亲人已不在了,不要提到,提到就犯忌。有的大叔干脆不说请什么亲戚,只笼统说请女家的亲人 、亲戚出来相识,谁出来坐上圆台,由女家安排,一般女家也有一人负责张罗这些事,就像男方的大叔。
    大叔向长辈敬烟,向旁边的妇女儿童等众人分发糖饼。新娘此时则在姐妹 、伴嫁妹等人的陪伴下在闺房里梳妆打扮。大厅里接亲的人们等候约半个小时,就请新娘出来一同出门启程往夫家。出门时有的要拜谢父母养育之恩,依依惜别,有的还哭几声。
    笔者十八岁时参加过一次接亲活动,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做大叔,接亲队伍即将出发时,把我推到这重要岗位上,那时我当然未婚,更无做大叔的经验,看热闹的经验也仅有一两次,推脱不了,硬着头皮从命,赶紧问了一下有关例规 、习俗,对有关情况不甚了了,心中没底就出发了。到了女家,请出亲戚相识,介绍新郎,请女家大叔介绍亲戚,分派了香烟 、糖果饼干,稍坐一会,就请新娘一同回家。这时,新娘一叔伯或是舅公说话了:大叔,你们带雨遮(伞 )来了没有,带棉袄来了没有,还有给谁谁谁的圆蹄呢?”哇,还有这么多东西没准备,事先没说要啊!我懵了一会,转过身来赶紧应对:雨遮有了,圆蹄到村里肉摊买,棉袄到天冷就添置。一边说着随手递给他一包烟,他嘟囔着走到一边去了,我们就顺利接亲回来了,我也算不辱使命。
    乡人结婚开酒席,女家在接亲之前吃完,叫食朝,男方的则在接亲回来之后才吃,一般在下午,叫食晚。到女家接亲时亲戚人等都已吃饱喝足了。叔伯舅公等长辈喝了酒有的就喜欢来点事,出点难题给新郎公或大叔,以此取乐,也得些实惠。而新娘的父母是很少出难题的,大都希望顺顺直直送女儿出门,以祈幸福美满,找麻烦的大都是新娘的叔伯 、舅舅等人。又一次到郊外稍远的农村接亲,女方叔伯 、姑姑 、舅舅等百般刁难,提出许多过分的条件,如聘礼少 、礼品少,缺这缺那,不让新娘出门,接亲的无奈看天将黑了,大叔就说再不给新娘出门我们就回去了,你们明天自己送上门吧。这样一来新娘父母反而急了,就叫女儿出来坐上单车走了。因为这结婚是择吉日的,安床等还要有好时辰的,过期就无效了。看来对不讲理的人还得有相应的办法。
    接亲路途遥远的还很艰辛。那时村中人有几家娶的是现在银海区福城镇西村讲福建话的女子为妻,接亲时要过西村港要涉水,这新娘途中是不能下车的,说下车不吉利,无好彩头,预兆婚姻有挫折 、不到头。新娘横坐在自行车上,这水虽不甚深仅到膝盖,一不小心新娘摔水里就会湿身甚至成落汤鸡了。大家准备两根扁担,穿过单车后架,连人带车一齐抬起来,安全渡过江,继续前进。
    新娘接回了,在家门前烧一封炮以示迎接,然后进屋拜堂 、送入新房,妇女们争先挤进新房看新娘,评头品足,还议论嫁妆多少好与不好。未婚男青年乐于参加接亲活动,一来,做轿夫去接亲会得一个小封包。二来想从伴嫁妹中物色对象。所以他们对新娘不感兴趣,说那已是人家的老婆了,只关心伴嫁妹是否漂亮勤快贤惠,有没有机会。也有人通过接亲相识相爱喜结连理成美满姻缘的。当然,在该次喜事中做轿夫的也要封礼行人情,日后自己成婚开酒席再回收。
    结婚是人生大事,乡人都认真对待,尤其要择吉日而办,以策平安顺遂。关于结婚吉日吉时的选择,我国古代有诸多学派,诸多条件,不同学派有不同原则,有的很复杂。一是要选择适合的年份,不能与事主年命天克地冲;二是要选择适合的月份,以女方为主,每人的年命每年有两个月为结婚大利月,两个是小利月,适合结婚,其余八个月就不怎么合适,或妨碍夫主 、女身或妨碍双方父母。选择月份有的还考虑三月为祭祀亡灵扫墓之月,不宜办喜庆之事。六月天气炎热,乡人又称之为半春(即半年),白话春与亲谐音,半春”即“半亲”谓不好彩头,不宜办结亲之大事。日子和时辰的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有十余条需要避忌,如结婚日时忌冲男女年命等等,很是繁多。如严格按这些原则排查下来,就很难选择到合适的良辰吉旦了。所以家乡人在这方面可能也会变通,一般只考虑女方的因素,即适合女方的年命就行了。家乡人有俗语,择日娶媳,不择日嫁女”,说择日成亲是男方的职责权利,而不是女方说了算。佳期初选之后,交女方找先生格过(即复核),确认无碍方可实施。据说结婚日子有时妨碍女方父母,不吉利甚至遭受灾难,家族中曾有过验证。解放前姑婆出嫁时,就是妨碍女方父母的日子,事后不久,祖父的两头大耕牛被雷劈死,这在当时属大灾了,从此家道更加贫困。可能这是巧合吧。
    乡人结婚还讲究安床的程序,要选择吉时,一般是结婚当日某时,请身好命好的中年妇女帮安床,请人把床脚抬起,每只脚底垫一张红纸,然后拍拍摸摸床的四角八方,说几句吉利话:床头拍拍,床尾拍拍,生仔一两百;床头摸摸,床位摸摸,生仔一大窝。”就算安床完毕了,主家给一个小封包。新娘就进入洞房,坐到床上,亲戚朋友中妇女儿童的就纷纷涌进来凑热闹。
    乡人结婚除了开酒席,有的还请人唱山歌,是用廉州话唱的,也叫西海歌。唱山歌的都是民间艺人,且不少是盲人,这些人没有很高文化,却博闻强记,知道不少故事。这山歌一要有典故,有故事来源。历史上许多故事 、人物都可作为题材,有典故有故事称为有山头。二是双关语,以谐音寓意等表达双关。三要押韵。唱山歌多为男女对唱 、唱和。贺结婚的山歌得先说好话,唱赞歌。唱出主家有本事,唱出姻缘美满 、儿孙满堂。唱完一个主题,受表扬的人就应该给个封包。然后根据实际给新郎的哥嫂 、姐姐 、姐夫等亲人亲戚逐人唱赞歌,唱一阵子不见给封包,就会唱出讽刺的内容,说你不行,无本事,或说你有钱有本事但“悭湿”、银纸大文”。有的唱一个通宵,山头(即典故) 、韵脚等不能重复。唱完重大题材,就互相对唱,互相占便宜 、争风头,有时唱到发火了,就对骂起来,也就收场了。这也是一大乐事。说来这山歌颇具特色,也很有文化底蕴的。可能因这语言难听懂,要求也较高,至今后继无人了,如果失传了,没人唱了,没人需要他们唱,没人听他们唱,也是当民俗文化的一大损失。
    那时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很现实,讲门当户对。儿时乡人常说:贪稳阵,嫁工人,工人无要嫁农民;贪新鲜,嫁海边。”听父辈讲过一个事故。以前有一农村姑娘,媒人给她介绍三个对象,请她考虑,一个是做个小官的,一个是卖鱼的商人,一个是驶牛耕田的农民。姑娘说:做官有钱人叫天,卖鱼有钱人能骗,不如嫁那个驶牛佬,日同耕田夜同眠。”她认为,做官有钱的多贪,遭老百姓呼天抢地骂,卖鱼经商的一般能骗人,这些都不诚实 、不安稳,最后选择耕田的农民,过辛苦清苦而安稳踏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