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童年记忆中的北海民俗(之二)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二月十九食糖饭。农历二月十九日,是北方的春龙,有广泛流传的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天有许多习俗,但在家乡未见有过什么动静。二月十二花朝节、中和节,据说以前是过节的,有一些习俗如纪念花神、花会、饮百花酒、蒸百花糕等。但从小没见家乡人过这节,倒是儿时父亲替人写的结婚对联曾有提及:礼详内则两三篇愿小女于归莫忘布裙荆钗殷勤奉萁帚,节过中和十二日喜嘉宾戾止好趁莺歌蝶舞兴尽醉花朝。”家乡二月的节日主要是十九日“观音诞”,说此日是观音菩萨的诞辰。观音是诸神之首,家里供奉的神主牌居中第一位便是“元始化身玉京观音天帝”。民间有关观音菩萨的传说很多,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等都是有关观音的“诞期”或称节日)。小时候这天一早起床,便见有糖饭食。那时甜食很稀贵,难得有食,便问母亲,今天为什么有糖饭食?说今晚观音诞,要以素食拜神,祈求菩萨保佑大家健康平安。
    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已日,古称上已节,是先民的重要节日,人们走出村庄、踏青嬉游,以驱不祥,称为修褉。还有祭祀高禖、祈子春嬉、驱灾等习俗。
    唐朝曾有上已诗会,留下一些诗作。在家乡,没有那么多习俗或雅趣,食鸡屎藤米乙,是三月初三的唯一习俗。阳春三月,百物勃发,瘟毒也可能蔓延为害,乡人习惯食鸡屎藤米乙以防瘟除毒,至今犹然。
    做法是采摘鸡屎藤叶洗净晒精干,与米粉一起捣粉,拌糖胶,碾压成薄块,切条,以糖水煮熟即可食。这藤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有人觉得像鸡屎,故名。至于是否能解毒,少时曾问父亲:神也食鸡屎藤吗?它真能有除毒之用吗?答:‘人是则是,人非则非’吧,谁知道呢?”长大后曾查阅过《中草药手册》,说鸡屎藤“性微凉,清肝热,化气消积,去大肠湿热,止痛、杀虫、驱蛔,治腹痛、肝区痛、肠炎、百日咳、皮肤溃疡等”,家乡人却未曾应用过,更不知其效果如何。
    家乡还有“三月三风,四月八雨,毒过老鼠屎”的农谚,说是三月初三前后往往有春寒,刮很大的北风,吹得沙尘飞起来,有时刮三几天,也称“扫地北”;又说“春天北,冷皮无冷骨”。但这风对西瓜等农作物的伤害却很大,把花都打掉了许多,影响授粉,瓜藤摩擦致伤,收成就差了;四月初八前后下雨,则会影响早稻抽穗扬花,都不是好天气。
    隆重的清明拜山祭祖。农历三月,最大的事当属清明拜山,即扫墓拜祖。清明节,是家乡一年中唯一拜山祭祖的节日,家乡称“做清明”铲山、拜山。当时祖墓多为土坟,一年过去,杂草、路边青等植物已长满坟头,坟堆经风雨冲刷也已低平下去,要铲锄干净、填平、铺上新草皮,以示兴旺,故称“铲山”。家乡人在每年清明节至谷雨日之前“做清明”。如有老人在两个清明之间过世,则需在清明日之前做清明,叫做“扫新山”。“扫新山”之后三年,必须在清明日“拜山”,以后就根据大家商量定具体日期了。铲山拜山,是宗氏活动,一般多是一个宗支集中搞,人多的有几百、几千人。以前是各家各户各备牲头、供品、纸宝蜡烛、鞭炮等物,在家先拜神主牌,拜天地,有的还拜土地公,然后一齐到祖宗墓前陈列供品,三跪九叩。有时想起先辈,有两个叔父还跪在坟前哭几声,唱几句合浦话的山歌,以表怀念。或者谈论墓地的风水,什么“飞鹰落垌”、什么“南蛇卷窝”,又什么“天鹅抱蛋”。当时祖墓中仅有祖父墓有石碑,还得准备红印油去填字,使之又红又新。做清明的牲头,除了普通的鸡、猪肉、墨鱼,还必须有一只鹅,因为要取鹅喉在拜完山之后埋于后土下,意谓“我(鹅)有后(喉)”。家里有时还烧一头小猪或一只猪头,谓之猪头五牲,是祭品之最了。做清明还要准备纸品,如房屋、鞋、帽、衣服、士的棍、纸钱、冥币等,烧得烟灰飞扬。另加五个装有肉丸、肉片、虾仔米乙、鸭蛋等的菜碗,发米乙也是必备的,还有一盆糯米饭。清明的祭品,是一年各节最多的,茶酒比春节的多,是五茶五酒。
    父亲常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语出《朱子家训》)”。
    农历三月份,这里气温已较高,这清明拜山得跑五六个点,远的五六公里,还是肩挑行路。转了一天,下午回到家,那些祭品都蒙上一层纸钱灰、炮灰和泥尘,有的还有点变味了。一次父亲说,有用之人做些无用之事,如果祖宗真能吃了这些供品,就没有人拿去拜了。折腾了一天,人人都累了,回到家立即着手准备晚餐,把拜山的牲头拿来给众人享用。
    那时做清明,除了家里人尽量回来,也叫出嫁了的姑婆姑奶等回来,多请些亲朋以示人多热闹兴旺。后来淡化了,铲山时就没那么多人了,就请些人吃晚饭,自然又是食食饮饮。近些年,坟都迁到一处了,众人觉得每家都备牲头扛到墓前祭拜太麻烦,场地窄小,也摆不下这么多东西,就商量改革了,轮着准备牲头,大家一齐拜,完了各自回家饮嘢。这清明拜山的程序也各有不同,家里有“祖公”(神位 )的,得先拜了祖公,拜了社王公、土地公然后再到墓地去拜坟头。也有的人家里不设祖公就直接去拜山了。
    家乡有“五代不认坟”之说。上世纪70年代建设需要迁坟时,同宗的另一支就放弃了已逾80年的老祖坟的拜认权了,经三次迁坟几个骨缸里只剩一些白蚁残留的泥块,但我们家仍祀奉至今。家乡有“清明暗,山水不离坎”的农谚,说如果清明日天气阴暗,有雨,预示当年夏秋雨水多,即“山水”大,其实也不尽然。
五月初五扒龙船。小时过端午节,听父亲说“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语出《幼学琼林》)”的故事,知道这节日的来由。那时家乡过这节,最热闹的当属到城里看扒龙船。扒龙船一般在外沙岛一带海面,分别由各公社、港务、航运、水运、捕捞等单位组成十多条龙舟队,龙舟是一种专门造出来比赛的龙形小船,船头龙头高抬,颇有气势。船头插一面队旗,在海风中猎猎作响,20来人分列船边挥桨猛划,大鼓咚咚紧擂,助威鼓劲。第一名的奖一只大烧猪。五月初五是天文大潮,水很大(即潮位很高),适宜扒龙船,很多城乡群众都涌到海堤街一带观看比赛,很是热闹。那时几乎每年都有龙舟赛。1984年市里扒龙船,开赛前画龙点睛,一市领导不慎掉到海水中,市民多谓不吉利。后来这比赛逐渐淡化了,近些年,银海区、合浦县各自举行过比赛,市区倒没有了,市民也少了一大乐事。
    端午节这一天,家乡人以香茅等草药烧水给小孩洗身,说是能驱邪防病,使小孩健康成长。母亲为我洗时先浇水拍拍我的前胸、后背,说着“拍拍胸,无惊风,拍拍背,寿千岁”。这话平时给小孩洗澡也说的。到女儿出世后,母亲还坚持这习俗到长大。记得五月初五,还有西瓜食,父母给点钱到海边看扒龙船,买西瓜食。有时家里有粽子食,是三角粽。那时家里没有做节拜神的,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活好一些了,这些节日活动也丰富繁锁起来了。五月初五也准备牲头拜神,还要拜天地,自然也是大食大饮了。
    “五月初五龙舟水”即这一天或前后三天一般要下大雨,家乡人叫“落大水”(即下大雨 ),落龙舟水”,地面都积水了,雨点到地时有许多水波(即泡泡),就是“落山水”了,所以,五月初五是“山水天”(汛期、雨季)的开始。
    夏至日食狗肉,食荔枝。儿时家里不怎么食狗肉的,母亲信佛,认为狗肉乃邪秽之物,不能进屋进厨房上灶头。民间有“狗肉不上桌”之说。家乡的男人们却爱食狗肉,时常“打公道”即今时的AA制)买狗劏,大家一齐食,父亲也参加。劏狗食的过程是只能在屋外露天进行,以竹枝作筷子,蹲着围着食。儿时夜睡磨牙,父亲叫我食狗鞭,说是能治此毛病,但觉得臭骚难食,还是肉好吃。不知从何时起,家乡人开始兴起夏至日大食荔枝。狗肉和荔枝在家乡人的传统观念中,对食物常以热气、补等分类,动辄说食这热气,食这毒,食那正气,食那温热。狗肉荔枝皆大补大热之物,又在夏天吃,岂不热到着火了吗?却说这一天食就不热气,又说食够餐(够多)就不热气。这也许是歪理,因为实际还是热的。家乡人自嘲“死食”(即讲食、贪食、能食、大食之总称),由此可见一斑。家乡人食狗肉以生油、生盐、少量辣椒为佐料,乡人骂忘恩负义之人为“食狗肉无点盐”。
    家乡人食许多水果如荔枝、杨桃子、西瓜、橙等都醮生盐,有的说是更好食,有的说可降火,外地人颇称奇。
    六月六,晒红又晒绿。农历六月初六是天贶节,贶,赐赠也,又称天赐节,这节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六月初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此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了一座天贶殿。民间天贶节习俗有求平安、祭虫王、妇女回娘家、晒书等。在家乡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晒衣物。农历六月盛夏到了,骄阳似火,很多人家都在六月六日这天把衣物被铺拿出屋外庭院,摊开在竹床板桌上大晒。家乡人说“六月晒谷老乙母”。农历六月山水天,雨水多,又值收获早稻之时,晒谷常遇雨,急忙收拢盖好,反复忙乱,以至哭起来。还有“六月债还得快”的俗话,许多农牧物都在这月份收获,借钱也就很快能还,这话还寓意报应早,不要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