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黄泥岗1号墓和“徐闻令印"考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黄泥岗1号墓和“徐闻令印"考
蒋廷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
王伟昭
(广西合浦县博物馆馆长、馆员)

    “徐闻令印”,即是广西合浦县黄泥岗1号墓出土的一枚滑石印。黄泥岗1号墓的考古报告尚未发表,有关的资料在已出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馆藏文物珍品目录》[1]和《广西文物珍品》图集[2]中可以零星地看到。 
    黄泥岗1号墓位于合浦县廉州镇黄泥岗,1990年6月合浦县砖厂推土时发现,合浦县博物馆组织发掘。这是一座有斜坡形墓道的砖室木椁墓,墓室呈长方形,分前后二室,前室长1.9米,宽3.7米;后室长5.3米,宽3米。外椁用青砖砌筑,尚未倒塌;内椁是木质,已朽。此墓未被盗扰,随葬品保存完好,计有铜器、陶器、玉石器。铜器包括剑、镜、灯、壶、碗、釜、蒸酒器和铜制明器仓、灶、井等;陶器有罐、壶、罍和明器陶屋;玉器有出廓璧、母子带钩、蝉形琀、蟠螭纹珮;还有玻璃杯、琉璃串珠、水晶串珠、玛瑙串珠、琥珀串饰、金花球串饰、金带钩,“货泉”铜钱,异常丰富。 
    铜仓出在后室后部,玉佩出在后室中部。 
    铜仓平面呈横长方形,通高54厘米,面宽58厘米,进深42厘米,正面开单扇门,其他三面板壁封闭,悬山顶式人字坡瓦顶,瓦行宽阔,檐口饰半瓦当。瓦面镂刻细密直条纹,显示出原是用竹草为材的建筑,平底,下附四只高足支撑。门、左右板壁、两边山墙及后壁,全刻精细的图案花纹,门上刻飞凤、饕餮面、鼠,左右板壁刻武士,左右山墙刻禽头兽身动物对舞和龟驮九枝灯,后墙纵分三格,中心刻一只回头张口的虎,左右两格各刻云山上的一支花树,树顶各刻一飞凤。寓意深远。
出廓玉璧,除内外廓素面外,整个璧面布满蒲纹,外廓的一侧(顶端)透雕龙凤对舞的装饰图案,图案的中下部镂空刻出“宜子孙日益昌”6字,外径18.3厘米,孔径3.2厘米,连外廓透雕通高27厘米。 
    子母玉带钩,带钩长4厘米,宽1.5厘米,母扣外径4厘米,内径2.5厘米。 
    玉琀,呈蝉形,刻工刀法简单、明快,正面刻出口、鼻、眼、脑盖,可以清晰地看到收拢的蝉翼,腹底刻出肚纹和尾部横褶,完全是蝉的静卧姿态的写实形象。 
    玉佩,椭圆形,周边镂刻蟠螭纹,长6.5厘米,宽4.8厘米。 
    金带钩,龙首,通长6.6厘米,最宽处0.9厘米,重55克。 
    玻璃杯,湖蓝色,半透明,敛口,圆唇,深腹,圜底,腹部有三道凸弦纹,口径9.2厘米,腹径9.7厘米,高5.8厘米。 
    印章2枚,一枚铜印,龟纽,阴文篆书“陈褒”;另一枚就是这方“徐闻令印”滑石印。 
    这座墓因出土“货泉”铜钱,随葬陶器和铜器有西汉晚期特点,发掘者开始定其年代为新莽时期。我们认为新莽时间较短,“货泉”钱在岭南流通以后才能作为随葬品下葬,年代可能较新莽时期略晚,大量铜器、陶器,其风格相当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之间。而且在岭南地区,砖室墓一般都在进入东汉以后,因而认为这座墓的年代以定在东汉初年为宜。随葬品相当豪华和珍贵,又有“徐闻令印”官印和“陈褒”私印随葬,墓主应是徐闻县令陈褒。 
    “徐闻令印”,滑石质,瓦纽,高2厘米,边宽2.3厘米。凿印,阴文“徐闻令印”4字,篆体反书,刻工草率。应是下葬前仿真实官印临时刻凿的明器印。
 徐闻位于雷州半岛南端,扼琼州海峡咽喉,是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雷州半岛在秦代属象郡或桂林郡,到西汉前期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45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在岭南设立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进行管理,徐闻属合浦郡。据《汉书?地理志》载,合浦郡辖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五县,徐闻是首县。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合浦郡辖合浦、徐闻、高凉、临元、朱崖五城(县),首县是合浦。按《后汉书.郡国志》的说法,在一郡之下,县名先书者,是该郡郡治的所在地,由此可以推测:西汉合浦郡的郡治最初设在徐闻,以后才迁到合浦,东汉时合浦郡治无疑已在合浦了。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各州置刺史1人,行使监察职能。岭南九郡归交趾刺史部。 
    合浦郡的管辖范围除雷州半岛之外,还包括今广西的邕宁、横县、玉林、广东的高州、新兴等地。整个雷州半岛一直属于合浦郡徐闻县管辖。《汉书?地理志》说:“自合浦徐闻入海,得大洲,东西南北方千里。”所谓“大洲”就是现在的海南岛,当时还孤悬在海外,只有通过合浦、徐闻才能控制。徐闻不仅是汉朝控制海南岛的关键所在,而且是西汉出入海南的门户,也是汉朝对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实施有效管辖的关键所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每当海南岛和交趾等地发生动荡的时候,汉朝大都以徐闻、合浦作为用兵的大本营和军事基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叛,“光武乃诏长沙、合浦、交趾具车船,修道桥,通障溪,储粮谷”,作出兵的准备。(《后汉书?南蛮传》)十八年(公元42年)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率大军前往征剿。“军至合浦而(段)志病卒,诏(马)援将其兵。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后汉书?马援传》)。合浦郡是当时两粤通交趾的咽喉。马援入交趾主要靠的是海路,因而必经徐闻、合浦。 
    汉代新设的朱崖、儋耳两郡都在海南岛,由于民族反抗,先后分别于公元前82年和公元前46年罢失。但考虑到海南岛和琼州海峡的重要性,朝廷仍在与徐闻隔海相望的朱卢保留县治,并把合浦都尉设在那里,保持一定数量的军队驻守。到东汉,朱卢改名朱崖,不再是都尉治所,但县治不变,仍隶属合浦郡。在海南岛上设立一个县,归琼州海峡对岸的合浦郡管辖,就是要保证琼州海峡的安全畅通,说明汉朝对雷州半岛和琼州海峡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徐闻的华丰一带发现和发掘了相当数量的汉代墓葬,推测汉代徐闻县城在雷州半岛南端、琼州海峡中部偏西的海边。[3]1983年在徐闻县五里乡二桥村一带发现汉瓦等建筑材料,后来确定汉代建筑遗存分布于二桥、南湾、仕尾等数万平方米之内。在仕尾出现过“万岁”文瓦当和卷云箭镞纹瓦当,都属东汉时期的。二桥村遗址还出土过龟钮“臣固私印”铜质鎏金印,印长2.5厘米,宽2厘米,高1.3厘米。在附近的一座汉墓中出土过“张已印”铜印,墓中随葬琉璃珠饰比较普遍。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徐闻所见的汉代建筑遗址应是汉武帝时所设立的徐闻县治,在二桥出土的“臣固私印”和“张已印”铜印也证实这里有相当级别的官员活动和埋葬。[4]徐闻曾是人们心目中富裕的象征,唐《元和郡县志》载:徐闻县“汉置左右侯官,在此屯积货物,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故谚日:‘欲拔贫,诣徐闻’。” 
    “徐闻令印”,其“令”是县令,是一县的最高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日:“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1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徐闻县长官是“令”,知徐闻县已是万户以上的大县。徐闻县令死葬合浦,当是他生前被从合浦郡治派出,然后回到合浦或死后归葬合浦的。他随葬的物品十分奢侈豪华,说明他生前管辖的地区相当富裕,同繁荣的海外交通也有密切关系。 
    与“徐闻令印”同出的“陈褒”铜印,是一枚私印,从而可知墓主徐闻令是陈褒。
查《后汉书》,东汉确有陈褒一人。此陈褒字伯仁,庐江人,活跃在汉安帝刘祐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至汉顺帝刘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间的政治舞台。任过庐江卫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至延光元年(公元122年)任司空;后来任尚书,参与处理大案。汉代的卫尉掌管宫门警卫,主南军,是九卿之一,汉景帝时曾改称中大夫令,不久后又复卫尉旧名。司空是掌管工程的官。尚书,秦代是少府属官,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章奏,汉武帝时提高皇权,尚书地位逐渐重要,到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由此可见,陈褒一直在皇帝身边做官,地位比县令高,活跃的年代在东汉中期以后,比黄泥岗1号墓要晚。所以《后汉书》记载的这位陈褒不是葬在合浦的陈褒。徐闻县令陈褒当另有其人,文献缺载。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编.广西壮族自治区馆藏文物珍品目录.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广西文物珍品.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3]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徐闻东汉墓——兼论汉代徐闻的地理位置和海上交通.考古,1977,(4) 
    [4]邱立诚.徐闻汉代遗存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解读.岭南文史,2002(增刊)

选自科学出版社2006年《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