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两汉时期合浦一直是郡治所在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两汉时期合浦一直是郡治所在
——读《后汉书•郡国志》序
韩湖初

    关于合浦郡治,有一种说法:西汉置郡时设在徐闻,至东汉时移治合浦。如《大清一统志》、《廉州府志》,至今一些文章和《合浦县志》、《北海港市》亦从其说。说来说去,此说最关键的证据是:《汉书•地理志》记载把徐闻列为合浦郡所辖五县之首,而到了《后汉书•郡国志》则明确说本志“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并把合浦县列为本郡之首,肯定为郡治。于是论者便以《后汉书》的体例,推论“汉书既然把徐闻列为首县,便应是郡治”。徐闻学者还举出《旧唐书•地理志》载岭南七郡中除合浦外其它六郡均以首县为郡治作为证据,结论是首县徐闻不应例外①。 
    这一结论显然下得太早和勉强。《汉书》虽把徐闻列为首县,但不同于《后汉书》明确说首县为郡治,也没有说徐闻就是郡治。你可以同此推测徐闻可能是郡治,但不能据此就下结论说徐闻就是郡治,没有说就是没有说。《汉书》不但没有说徐闻是郡治,而且也没有郡治改动的记载。《旧唐书》明知岭南七郡中有六郡首县为郡治,可是它偏偏不但不说徐闻是郡治,反而在徐闻(唐代徐闻县即今徐闻县)条只说:“汉县名”。如果汉时徐闻确为郡治,在数十字的介绍中自然不会遗漏。可见它“心中有数”:认为徐闻并非郡治。笔者读《后汉书•郡国志》序中有一段关键性文字,足证合浦自置郡起一直是郡治。其云:“今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郡国志》。”就是说,从秦至三国时期(尤其东汉)以来,有关郡、县的设置和改动,该志都是有记载的。如丹阳郡注明“秦鄣郡,武帝更名”,“建安十三年孙权分新都郡”;会稽郡注明“秦置。本治吴,立郡吴,乃移山阴”;犍为郡则注明“武帝置”、“刘璋分立江阳郡”;鲁国郡注明“秦薛郡,高后改。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张掖郡注明“武帝置”、“献帝分治西郡”,等等。该书对岭南诸郡(含合浦)并没有郡治改动的记载。可见两汉时合浦一直就是该郡的郡治。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郡治名称的改动较多,而地点改动的情况较少。这说明郡治的设置和建设需要条件和时间,并非随意而为。 
    如从文献记载、郡治条件和汉墓及其出土文物等方面把合浦与徐闻仔细比较分析,问题更为清楚。广西博物馆的蒋廷瑜、彭书琳对此有详细论述,相当有说服力。 
    蒋、彭指出:已有雷坚等当代学者引述多种文献,证明两汉时合浦一直为郡治。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称郁水“南出交州合浦郡,治合浦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也”。又如唐人杜佑的《通典》称廉州(今合浦县城)为:“秦象郡地,汉置合浦郡,后汉同”;而称雷州(今雷州半岛,含徐闻)为:“秦象郡地,二汉以后并属合浦郡地”。称廉州为“汉置合浦郡”,可以理解为它本身为郡治所在:雷州则称为“并属合浦郡地”,即它并非郡治所在,故与合浦有“属(于)”的关系。再如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廉州条称:“汉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合浦郡理(治)也”。合浦县条在称:“倚郭,本汉合浦郡”。上述三者都是时间较早的权威性较强的文献,足以为据,考之文献,“在两汉期间,没有发现合浦郡治有改动的记载”②笔者可再举:如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徐闻县条载“本汉县名”,并没有说曾为汉郡治;又如明万历《雷州府志》卷八《建置志》载:“徐闻县城,汉元鼎置,县海滨讨网村”。置县与置郡同时,如为郡治也应同时记载。又《徐闻县志》称“东汉建武中伏波将军始筑徐闻城”③,既然西汉时连起码的城墙都没有,又怎为郡治? 
    其次,是否具备成为郡治的条件,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从各方面考察,合浦的条件要远胜徐闻。从地理位置看,徐闻和合浦都是汉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北部湾的重要港口,同属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徐闻位于北部湾北部沿岸之东、雷州半岛之南,地扼琼州海峡,是通往海南岛桥头堡。合浦则位于北部湾北部沿岸的中心,东连广信(封开)、番禺(广州),西控交趾(今越南一带,汉时属我国版图)。从对海南岛的控制来说,徐闻要比合浦重要;但从对交趾等地的控制来说,合浦无疑比徐闻直接和重要。汉朝对交趾的用兵,均以合浦为军事重镇和基地。由于两汉时海南岛尚在开发阶段(设郡后两次罢弃),而交趾一带早已成为当时汉朝海上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后期岭南七郡的人口数,交趾(746237)排第一;番禺(广州)所在的南海郡(94253)排第三,仅约为其1/8;合浦(78980)排第四,约1/10。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来看,徐闻没有内陆河流作为依托,土地贫瘠干旱,且每年多遭台风袭击,由于港湾开阔,难避其害。而合浦处南流江入海口,有渔盐之利,地势北高南低,是一个天然艮港。南流江全长250公里,流域9545平方公里。两岸为肥沃的冲积平原,是良好的稻作农业区,汉时不但种桑养蚕缫丝,而且以盛严珍珠闻名,沿海有多处天然珠池,是汉代岭南主要的珍珠产地,采珠业和商业贸易十分发达。由于秦始皇开通了灵渠,合浦通过南流江北流江桂江灵渠湘江(亦称“湘桂走廊”),北与长江流域和中原沟通,南达东南亚和印度洋,成了汉帝国重要的对外海上贸易的枢纽,其地位也就比徐闻重要。徐闻尽管也南通东南亚和印度洋、但一是它与长江中游和中原的联系不如合浦密切,二是由于当时受技术水平限制,航海须沿岸航行,如从徐闻启航出洋,还是须经合浦。因此,从整个国家的格局和军事战略地位来看,合浦的条件无疑胜于徐闻,“应是古代滨海地区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区”④。 
    再看两地汉墓及其出土文物。在徐闻境内的雷州半岛南端、西濒北部湾的狭长地带,发现汉代一定数量的遗址、墓葬。经专家考察,认定应是汉时古徐闻所在。即使如此,“考虑到这个地区自然较差,又无内河可行驶,陆路也较困难,很难想象汉代(合浦)郡治会设在这里”,“不存在西汉设郡的迹象”⑤。至今徐闻发现和发掘的汉墓不过200多座,而合浦县城一直在廉州镇,其附近有封土可数的汉墓就有1056座,连地表下的估计共有6000多座。徐闻汉墓全不见封土,无碑刻;均为中、小型墓,至今没有发现大型汉墓;墓主多为平民,有的虽非平民,亦非大官大贾;随葬品不奢侈。而合浦有不少相当郡守一级官吏的大型汉墓。如已发掘的望牛岭1号汉墓,其墓道全长25.8米、最宽处14米、深8.8米,为徐闻最大的那涧东坡汉墓(迄今粤西发现的最大汉墓)的6至8倍(那涧汉墓墓道全长4.63米、宽1.6米、通高1.71米)。所出土附近提桶内壁书“九真府”,推测墓主曾任九真郡太守。又如堂排2号汉墓、黄坭岗西汉墓、风门岭东汉砖室墓,“这些墓可能是郡守一级的官吏的墓”⑥。如果连尚未发掘的,合浦大型汉墓恐怕少则数十,多则有数百。可见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而且出土文物之丰富、档次之高,亦为徐闻远远不及。据笔者粗略统计,徐闻汉墓总计出土陶器、陶珠、铁器、铜器、五铢钱、珠饰、肩石斧文物等不足600件(其中珠饰308颗,占了半数),其中有一批海外舶来的琥珀珠、玛瑙珠、水晶珠、琉璃珠等⑦。而合浦汉墓出土的文物,望牛岭1号 
    汉墓为245个,堂排汉墓为230件,风门岭汉墓近200件,金器、银器、铜器、漆器、陶器、铁器、玉石、琉璃、水晶、玛瑙配饰品等,应有尽有。徐闻至今尚未出土有金器,仅有银饰4件;而合浦则有不少金银器,如金戒指、金手镯、龙首金带钩、金饼、金球、金珠等。合浦又出土大量引人注目的錾刻花纹铜器,其中的铜风灯、铜魁、三足盘等作为中国出土文物精品曾在欧、拉美等洲展出,铜凤灯还被选为展览会的会标,望牛岭汉墓出土的铜凤灯、鸭首铜方匜入刊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二册(1978年版)图版。而这些都不过是冰山的一角。综观两地汉墓及其文物,徐闻汉墓作为汉代海丝路的最早始发港的见证,是可以的;但要是作为西汉时合浦郡的郡治,那就只有合浦才是当之无愧了。 
    综上所述,西汉时合浦已是一座内联中原、外通西亚、商贸兴旺、人口稠密、繁荣昌盛的江海港口城市。它又位于北部湾北部沿海的中心,选择郡治没有比它更适合的了。 
    注:①湛江市博物馆阮应祺:《南海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岭南文史》2002年第4期,84-85页。 
    ②④⑤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蒋廷瑜、彭书琳:《汉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几个问题》,该文为提交2001年广东省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见《“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文集》(《岭南文史》2002年第4期,以下简称为《集》)104—109页。 
    ③转引自吴凯:《试谈徐闻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军事斗争与地位》,见《集》77页。 
    ⑦据徐闻文化局邓开朝吴凯:《徐闻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的发现和研究》,《集》70一75页。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广州合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