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旅游观光风景名胜文献

“小蓬莱”仙境——斜阳岛

摘自:北海市海洋志

斜阳岛位于北部湾北部海面,距涠洲岛东南9海里。面积1.87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为羊咩岭,海拔144米。环岛无滩涂,只有西北角的“灶门”和东南面的“东部湾”、“婆湾”三处缺口可泊船登岛,余皆悬崖壁立,下临深溟。

该岛古名“小蓬莱”,是与涠洲岛古名“大蓬莱‘相对而言,历史上同被视为海上秘境。该岛因”远望之形如走蛇“而得”蛇洋“及蛇洋山”之名;又名“蛇羊”,是因岛缘地形如蛇,岛西有岭如羊之故;又名“斜洋”,指岛屿横陈于洋面,并以“蛇洋”音转而得之。至于“斜阳”之名,一从“蛇洋”音转而来,一指该岛横亘于涠洲岛东南海面,南面为阳。至于“斜阳岭”和“岭仔”等别名是与涠洲岛相对而言的民间称谓

斜阳岛从地质地貌和地理位置来说,它的形成与涠洲岛同属火山岛体系,土质为火山灰质红土,其形成当与涠洲岛同时,故它的原始演变和沿革均与涠洲岛同。

晋朝以前,该岛与涠洲岛同属合浦郡,唐初,同属雷州椹川司。明初,属雷州府涠洲巡检司,万历十八年(1590年)先后属遂溪县的涠洲游击和廉州永安所游击双重控制。清雍正八年(1730年)以后,仍由雷、廉两州游击营每年分班轮流管制。光绪二十余年,与涠洲岛一起划归合浦县永安巡检司管辖。清末民初,先后属合浦县的靖海团涠洲公局,合浦县第二自治区涠洲镇辖乡。1936年先后属合浦县第二行政区、第五行政区和第三行政区辖乡。1938年8月至1945年6月与涠洲岛同时沦陷于日军。1945年6月光复以后,直属合浦县涠洲乡所辖。1950年起属北海镇人民政府涠洲管辖。1959年属北海市涠洲公社的一个大队。1984年9月至1994上11月属北海市郊区涠洲镇的一个行政村。1994年12月起,涠洲镇划归海城区管辖,斜阳村属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的一个行政村。

该岛在明末清初已有人烟,最初是渔民漂流至此暂时栖身,继而有采薪采药者到来,搭寮而居。清乾隆年间,居留岛上的“寮民”为数已不少,后因海禁被迫内迁,但仍有少数人居留岛上。咸丰末年,岛禁重开,有从遂溪等地迁来的客民定居。法国天主教在此设教堂1座。

该岛地势东部平缓,土壤肥沃,庄稼茂盛。作物以玉米、薯类和花生为主。但因水源欠缺,江灌和生活用水均仰赖天雨蓄积。西、南、北三面岛缘高岭环绕,临海礁石间多产石斑鱼,随处均可下钓,渔获较易。解放前人们生活于自然经济环境中,长年与世隔绝,视涠洲岛为大邑,择偶攀亲多向往之,民性较涠洲尤为敦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广东南路工农群众遭受反革命血腥镇压,遂溪农民自卫军在陈光礼、薛经辉等率领下渡海转移该岛,以此为武装斗争基地,坚持了五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在敌人强大兵力围攻下,于1932年11月25日被敌攻占,守岛军民大部分壮烈牺牲。现在羊咩岭峭壁岩洞中,尚留存当年农军浴血斗争的痕迹。

建国后,斜阳岛传统的茅寮民居为砖墙瓦房所代替,机井抽水成功,结束了居民祖辈靠天吃水的历史。学校、卫生所、小卖店和水产收购站、卫星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等机构的设置,使岛上居民的生活逐渐走向文明、富裕;收音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的配备,使岛民的视野扩大到海岛以外的广阔天地。

斜阳岛上只有斜阳村一个自然村,不划分村民小组,全村有60户村民219人,全都为汉族,其中男111人、女108人。耕地面积13.33公顷,主要种植木薯、花生和玉米,岛民以从事浅海捕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