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旅游观光风景名胜文献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辉煌见证——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摘自:北海市海洋志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位于合浦县城南郊文昌塔下的四方岭汉墓保护区内。

1987年,合浦汉墓博物馆项目立项,1988年8月,合浦汉墓博物馆动工建设,博物馆选址在四方岭汉墓发掘的遗址,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其中汉墓出土文物展示厅的设计规模:主楼高15.5米,面积2000平方米,展厅布局分三层,底层设青铜馆、陶器馆,二层设杂器馆,三层是多功能的学术演讲厅,项目建成后,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汉墓博物馆。

1993年,合浦汉墓博物馆完成了总体规划,同年五月开始修建一号汉墓保护棚并于当年7月底完成主体工程。1994年3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合浦县四方岭定为汉墓保护区。1995年12月,经自治区区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合浦县汉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十二处汉墓群之一。2006年,一号汉墓保护棚、二号汉墓保护棚完工通过验收。同年,合浦汉墓群被国家列入“十一五”期间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2008年12月30日,合浦汉墓博物馆竣工对外开放。

来到合浦汉墓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仿汉代建筑风格的花岗岩大门,粗大的门柱上挂着黑底金字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牌子,与黛青色的花岗岩墙体构成了凝重深邃的格调,给人以沧桑沉积的厚重感。

进入大门,迎面耸立的是高15米的汉墓文物陈列中心大楼。陈列中心也是仿汉宫殿式建筑,与仿汉式大门及一、二号汉墓保护棚和办公楼组成了协调的古典建筑风格。不同的是,陈列中心大楼的颜色采取了红黄为主的暖色调,与大门的凝重深邃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合浦汉墓文物陈列中心大楼的文物布展,以反映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对外商贸为主题,展出经过精选的铜凤灯、铜马、青铜牛、琉璃器及陶屋、陶井、陶兽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300件,其中部分汉墓出土文物是首次公开展出。

到合浦汉墓博物馆参观,能看到汉代中国南部地区的丧葬制度提供的完备的实物资料。汉墓出土文物中的琉璃、玛瑙、琥珀等是汉代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舶来品”,是了解汉代中国通过合浦开辟东南亚、印度洋国际市场的重要物证。

汉墓出土文物中的青铜器、金器、银器、玉器是汉代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主要的“出口商品”,同时也是中原地区科技文化通过合浦进入岭南的重要见证。

汉墓出土文物中的铜屋、铜粮仓和陶屋、陶粮仓、陶井、陶瓦当等是中原建筑对古越岭南穴居产生影响,从而向勾栏式建设转变的见证。

汉墓出土文物中的农具、物种物产及各类铜、陶器皿等,是中原农耕文化进入合浦后,改变了当地的刀耕火种社会生产状态的重要见证。

进入博物馆,面对眼前2000多年前的琉璃玛瑙琥珀、青铜金银玉器、陶屋粮仓陶井的时候,会真切地了解到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