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交流文艺交流文献

戏曲“老杨公”、“耍花楼”和民歌“西海歌”、“咸水歌”

摘自:北海市海洋志

老杨公 流传于北海沿海一带的民间歌舞,形成于明代末年,被民间用到婚嫁迎娶及节日喜庆中来。“老杨公”风格谐趣、幽默、逗笑。

“老杨公”起源于一个神话传说。传说一个叫蔡九仙姑的女仙人,因厌烦天上的枯燥生活而动了凡心。玉皇大帝知道后,处罚她下凡降生在水潮院受苦。蔡九仙姑不堪忍受百般折磨,便在五更之夜来到一条江边,边叹边唱,欲跳江自尽。危急中,南海观音化身为摆渡的老杨公,为她指点迷津,渡她过江,脱离苦海。

“老杨公”唱词对白用廉州方言,演唱的曲调有“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送妹归”等。表演时,女演员一身村姑打扮,头戴珠玉荆钗,手拿花巾彩扇,神态凄凉,边舞边唱,碎步出场。蔡九仙姑唱(西海歌):“自小生在水潮院,没吃没穿眼望天。上无片瓦地无草,种棵松树枯半边。雨淋风吹度年日,看见月光泪涟涟。”男演员脸挂“鬼面壳”(假面具),身穿红道袍,头戴红布帽,背绑白布包(做驼背样)。闻蔡九仙姑歌声踏步出场,边摇橹摆渡边唱(西海歌):“鲤鱼上潮姑跳水,横云塞江为河(意何)曾?无少租谷打够(意救)你,石箱穿杠隔条江!”接着老杨公劝说蔡九仙姑,要她上船,渡她过河,边劝边唱(送妹归):“五更北斗转为西,唱段情歌送妹归;十字路口分火把,你便回东我回西;妹走南山有人伴,我归南海入仙界。”

蔡九仙姑为老杨公的真情所动,便跳上船头。老杨公作开船状,唱(棹船调):“开船解缆出江口,搭救你妹上船头,你妹好似笼中鸟,情因呀……脱离苦海得自由!”蔡九仙姑对唱(棹船调):“上哥渡船头顶天,手执琵琶弹三弦;拨开琴线清风起,情因呀……快快开船过那边!”于是老杨公把船划离江岸,接口说道:“撑船,棹船,棹哀(向)东江转,东江呀,有只大沙洲,你妹呀,小娘子,坐稳些,牡丹花又红,姐妹仙呀!”接着又唱(东海调):“撑船棹船到江洲,江江都有石拦头;教操立正一企落(合浦廉州语,“企落”即“立定”意),肥肉煮羹白油油;鲁班追娜(娜:母亲)我在船上母(母:舞),起屋头座等候你先居(“先居”廉州话谐音“仙姑”);远路探亲行来寻我,八仙使法度(度:渡)你过去。”最后,老杨公与蔡九仙姑依依道别。老杨公(观音)回南海,蔡九仙姑逃往南山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这样一男一女俩演员在舞台上唱做、白、舞,表演技艺娴熟,舞步婀娜多姿,对歌引人入胜,唱腔圆润,语言诙谐。用“老杨公”演唱的主要曲目有改编的古装戏《界树下》、新编现代戏《铁血印》和《上当》《借牛》《盼媳妇》等。

耍花楼 是珠乡的传统曲种,演唱时载歌载舞,用官话(桂林方言,俗称“鸭屎正”)和廉州话演唱,也有用粤语和客家话来演唱。新中国成立后,耍花楼表演中封建色彩的内容被取缔,曲调被地方艺人改编,保留了热烈风趣的特色。用“耍花楼”演唱的主要曲目有《赶合》《天仙颂东风》《送展品》《赛歌路上》等。

西海歌 俗称山歌,流行在北海、合浦山口一带。用廉州话演唱,属曲乐句的乐段结构,曲调悠扬甜美、亲切流畅。修辞和韵脚格式要求较严,四句为一首,双句末押韵,每句歌词均要有“山头”、常用比兴、借代、双关、谐音等手法。曲目有《稻花香》《成对拖》等。韵脚有“花沙”“圈联”“低黎”“头油”“人心”“姑苏”等。

咸水歌 咸水歌流行于北海外沙、侨港镇一带,用粤语演唱,主要曲调有“姑娌妹”“叹家姐”“十二月送人歌”等,曲调悠长,感情浓郁,更多是上下乐句多次反复的歌谣体,结尾处常因歌词末句的反复而扩张,曲调常随字定腔,但曲式衬腔基本不变。主要曲目有《十二月送人歌》《叹鱼》《摇橹歌》《十二送情哥》等。